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科举制度?
这种以书面考试为工具的选官制度,把古代中国塑造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社会,一个教育社会。科举制度诱导所有稍具条件的人都去读书识字,在古代中国,村村有私塾,处处有书院。彼时中国的识字率绝对高于西方同期。这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非意图后果,在前现代时代,它就实现了文化的广泛普及,而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本不需要发展经济学家来论证教育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天生就对教育投资充满热情,甚至可以说是热情过度。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消失百年,我们自可摒弃当年废科举之时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情,公允地评价科举制度,并探讨创造性转化的可能。然而,悖谬的是,科举制度中比较可取的元素似被人弃置,而其荒唐的一面却似乎时时纠缠着今人。
○英国
“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吸取科举考试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1994年,韩国纪念科举废止100年,举办了模拟科举考试,取录了两名状元
1854年,由马考莱等人向英国议会提交《印度文官制度报告书》,建议:建立完整的考试制度,考试事宜应由一位权威人士主管的考试中心全权负责;考试必须采取竞争性的笔试办法,对考生的年龄、健康、品行也应作具体的要求;对于高级职位,应有相当于国内最高教育水平的竞争性考试。
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1870年6月,新上台的帕麦斯顿政府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官员的枢密院敕令》,规定凡要进入政府各部门工作,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至此,英国文官考试走向制度化和正规化。
1857年4月英国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评论说:“这些中国的‘外夷’(英国人)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美国
“我们在洪荒时代,中国人已在读书”
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也在考虑采用择优录用的文官考试制度。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仿效英国的产物,但是史料表明中国科举制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政府事务官的录用,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从此以后,考试录用事务官,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日本
被权贵把持的科举
公元7至8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模仿唐制实行贡举制度。
唐朝科举制度的结果是秀才科逐渐停废而进士科日渐兴盛,但日本到公元730年以后则是秀才科逐渐独盛而进士科式微。
日本的贡举制度,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大学寮基本上为贵族把持,博士推荐学生参加科举,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以资历名望,致使科举制度日渐流于形式化。
11世纪后,形式上还继续实行式部省试,但考生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无条件及第。科举制至此已完全异化。
明治时代初期,为了选拔人才,推动维新运动,1869年进入新政府的学者神田孝平向公议所提出了“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书,提倡以“汉士及第法”,即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树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考试科目注重实用。这项提案虽然获得公议所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权人物的支持而没得到具体实施,而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也最终为近代的学校制度所取代。
○韩国
“我国公道,惟在科举”
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韩国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了936年,成为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科举。
近500年的高丽王朝,科举制度实兼唐、五代、宋、元等诸朝制度而成。具体而言,高丽制度直接渊源于隋和唐者,有礼部三场试、三条烛试(夜试)、试期在春三月(春试)、科目中的“宾贡科”、咒噤科等。
高丽王朝恭愍王十九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往颁科举诏后,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五百字以上,《四书》疑,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三百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一千字以上。唯务直述,不善文藻。
公元1392年,李朝重新整顿衰落的科举制度,定科举法,初场罢《四书》疑和《五经》义,改试讲论。但实行数科之后,实践证明并不能选拔到“经学杰出之才”。
李朝科举比同期的中国科举更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国家用人之道,只在于科举”。科举在李朝的地位不亚于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韩国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尽管不时出现改革甚至废除科举的呼声,但科举制直至公元1894年才遭停罢。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压迫,科举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越南
最后废止科举的国家
1075年始,1919年止,越南是最迟实行和最后废止科举的国家。
李朝建立科举制度,模仿中国实行三场考试。据《越史通鉴纲目》载,仁宗太宁四年(1075年),“选明经博学者以三场试之,擢黎文盛首选入侍学。本国科目自此开始。”
公元1807年,阮朝阮世祖开乡试,其制度模仿中国清代科举。其形式内容仍然和中国科举考试大同小异。
公元1832年,越南引进八股文作文考试文体。
公元1884年,法国和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后,法国殖民者实际上取代了越南帝王的统治,西方新学动摇了儒学的地位。中国戊戌维新也影响到越南,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越南科举更是唇亡齿寒。
1906年,越南成立教育改进委员会,新型学校纷纷创办,逐步取代了传授儒学的科举教育。
1919年,越南举行了最后一科会试,取中23名。此后,科举制度在越南和世界历史上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