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距离的组织》怎么理解?
这篇叫做距离的组织,初看会觉得这个句法有点怪,因为不怎么符合日常的用法,但看完全诗就会知道,这里的距离的组织,其实就是将各种距离感组织在一起的意思,这里有人疑惑过为何不用组合而用组织一词,因为组合更少人工的匠心在里面,体现一种拙意,从而更加符合这诗的风格.第一句讲读《罗马衰亡史》,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肃穆的意象,况且作者还是上高楼,这个高楼,是比较带有中国传统味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嘛,这个意象是孤绝清寒,所以这里阅读的主体,是一种个人性的,疏离的,清冷的形象,这一点就与罗马衰亡史的社会性拉开距离,正准备读的时候,忽有罗马灭亡之星出现在报上,这“读”与“现实中的报纸”之间,也是一虚一实,相互对应的距离感.写到这里,作者还是一个高高的凌空的姿态,带着几分闲淡的无聊感,但下句突然出现了“报纸落”,这样琐碎的现实的动作,就将读者从虚空、宏大的境地拉了回来,两者间的距离很容易触摸到,而这里距离的产生是因为作者的心情的突然转变,由努力找点事来打消这无聊变成觉得这寻找也很无聊,干脆随它去了.既然罗马衰亡谈的无趣,就看地图吧.值得说一下的史,卞之琳在这里,选取的意象都有一个***同的特征,就是它们都是宏大事物的载体,但本身却并不宏大,因为它只是一个载体嘛.而作者即在此地观看、关注或者阅读这个载体,人是通过这个载体同社会外界取得一种静默的联系的.这种选择,在这里的效果,我觉得,就是将个人与社会刻意的疏离起来,而这种疏离的底色就是一种散淡、无聊的心境,并且隐藏着蛰居感.这种心境是很传统的文人的心境.地图打开之后,诗人想到的是远方的朋友,这就从社会又指向了个人生活,其中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而这种距离,是由诗人的一个“想起”实现的.下面一句“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是友人一句的自然延续,这里诗的节奏放缓了,稍稍凝滞了一下,就为下面的断层提供了和谐的语境,也是诗人在出神的体现.想起远人,也自然想到久去未归,这里面有一种想象空间里的惆怅的抒情.下面一个括号,相当于剧本中的场景说明,之所以加个括号,是因为这一句与全诗语言格调不相协调,它太随意,也太具有自语性.而诗人出门(有可能只是意识上的)的结果呢,是“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这是因了诗人的心境太过无聊所致.这首诗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的人声人气,但会常常出现间接的,比较淡的人间气,比如上面的远人,还有这里的路的意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差别就在这人间气上,所以卞之琳的这首诗因为有了这种人间气,就有了人事的散淡日常,而不仅仅是自然的,物体的玄思.再往下看,走到这里,诗人觉得奇怪,没出路了,而自己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诗人已经对自己踩踏的地面产生了怀疑.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思维,在这里也发生了阻塞,不知该往何处走了.这时候将他从这种穷途中解救出来,也是将他拉回现实的,就是下一句“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是友人来叫他了,这里他先从自己的角度叙述了这个事,然后才引用友人的话“好累啊!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这种顺序就很好的反映出卞之琳这样的理性的诗人与抒情派的不同,他对外界是始终怀着冷静观察叙述的态度,要将外界信息加以理解、定位才会进入自己的世界,这是一种温和的理智.下面说是一千重门,是人在精神出窍时惯常的感受,是一个很长,几乎就触及不到的距离,而这里卞之琳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没有用一千里之类的意象来表达这种距离,而是用了一个门,而这个门我们知道是起着封闭作用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维自陷之深,从而感觉到个人与外界隔绝感.这里的距离主要反映了一个人与外界的距离.下面一句“好累啊!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是友人的话,很活泼很生活气息,也就是上面讲到的人间气,这种人间气与作者此时内心的稍稍玄思又构成了一种反差,一种距离.而这句话说完,友人隐入幕后,作者用一句淡淡的叙述“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结束了这首诗,很客观的句子,也比较的别致,可以想见,友人大概是直接推门而入,诗人受到了惊动,门开了,诗人感到了外面的雪意,也知道了是下午五点钟.这个句子的妙处在于,它很贴切的描述了一种状态,因为这些意识是随着友人的到来一同发生的,所以在诗人的感觉里,是想融合的,是友人带来的,真是不露痕迹.这里友人的到来,将作者与外界的隔绝,不管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一下子打破了.诗人的精神漂浮,也在这时戛然而止,于是诗结束了.这首诗说到底,就是对人的一段思维漂浮,以及终被惊醒,回归现实的过程,用了轻灵的笔调展示了出来,心态是闲淡的,松散的,甚至有点无聊的,但这种感情是节制的,本身也是淡的,好比日本的俳句,情感的表达是智性化的.整首诗从做梦一样的的个人感触出发,叙述对广阔外界的观感,这是卞之琳的悠游体现,理性体现.诗的题目叫做距离的组织,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真正主题的回避,而着眼于感觉层面的归纳,这也是诗的特色,即象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