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与对应的意境不同

一、从手法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主人公的主体感情投射到无感情的柳树中去,认为柳树也在“绊路人”,这类似于“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实际上蜡烛也好,柳丝也好,作为无感情的外物,是不可能惜别的,这是主体感情的外射。

第1首诗中,主体感情也有外射,但程度远不如第2首强烈,而是诗人对柳树做出一个判断(就是认为柳树无情,不解迎人只送人)。

二、从意境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惜别之情与柳树这一外物融合在一起。情与景交融,很圆融的表达了惜别之情。

第1首诗则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多说几句。

古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并不是因为黄莺不好,相反,通常都会认为黄莺是一种可爱的鸟。可是这首诗说,要打起黄莺儿,不要让它叫,因为它一叫,就扰了主人公的闺梦。

这不是反用其意,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曲折的表达对辽西梦的渴望。辽西梦,是指主人公思念的人在辽西。这里把美丽的黄莺说成不好的,就是表现了思念的强烈。

同样,第1首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第一是因为折柳赠别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第二是因为本身就是在送别的时候,这时候看到柳,只能徒增送别的伤感。

第三是因为,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

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第2首的正话正说更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