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的主旨及其引喻是?

chiculture/12031203c51 战城南 [唐]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解说 杨炯(?—692),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幼聪敏,十一岁时被举为神童,授校书郎、崇文馆学士,后任詹事司直、梓州司法参军等职。与王勃等被称为唐初“四杰”。 诗歌描写在塞北与入侵者战斗的情景,旗帜翻动,战士身披甲胄,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黄尘滚滚,天昏地暗,战斗异常激烈。 图片参考:chiculture/1203picture/1203new03 司马台长城

「战城南」一诗通过描写战场尸鸿遍野、战士客死异乡而无人为之招摇的悲惨画面,控诉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逝去战士的哀悼。同时,诗中藉描述战时交通往来受阻、禾黍不获的情况,抒发作者对战争祸害百姓生活的痛恨,带出他对国家社稷的担忧及对良臣明君的渴求。可见,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可分为以下四点详细说明。 第一、控诉战争的残酷。首先,本诗以「战城南,死郭北」开头,略去战争过程,一开首就直接向读者展露战争的结果---死亡,城南、郭北,战事牵涉之广,死伤之惨烈。诗人这般紧凑的铺排反映出他对残酷战争的愤恨;另外,从「野死不葬乌可食」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士们死后不但没有无妥善的安置,还会被野禽啄食,一个「可」下得甚为惨烈,语含讽刺,充分表现出诗人愤激之情,也足见战争的血腥无情;再者,诗人用「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一句营造出一个荒凉、凄清的战场气氛:一派死寂、物是人非,侧面烘托出战争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悲哀,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最后,诗人以「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结尾,呼应首句,深化战争的不二结果---死亡,诗人再次提及战争的速战速亡,足见他对战争涂毒无辜生灵的痛恨。总而概之,诗人在本诗中为战争塑造了一个恐怖、残酷的形象,并多番提及战争的结果,反映出他对战争的不满、怨愤。 第二、诗人悼念、怜悯阵亡战士。首先,从「野死不葬乌可食」一句中可见战士们死后无葬身之地,还要承受任禽兽鱼肉的屈辱,表现出战争的冷酷,也看出诗人对死去战士的同情;另外,「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一句,诗人想像死去战士开口请求乌鸦为之招魂,战士客死沙场已十分惨烈,更沦落到求助于冷酷的、不通人性的乌鸦,故作豪迈慨语,使这种悲壮的情状更显苍凉凄惋,可见诗人对战士深深的怜悯;再者,诗人透过环境描写:「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一草一木都显得悲凉幽深,劫后余生的驽马在荒野上哀鸣更像是为逝去战士而哭泣,一生一死的对比,在异常凄怆的气氛下,进一步渲染诗人对战士的哀悼之情;最后,「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一句流露出诗人对阵亡战士的赞美,赋予他们「良臣」的美誉,并表示哀悼。总而概之,诗人通过对战场及战士死后状况的直接描写、结合想像的手法,并配合环境渲染,使战士的死显得凄惨悲切,进而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及哀悼。 第三、指摘战争破坏人民正常生活。首先,「梁筑屋,何以南?何以北?」一句显示军事建设起在桥梁上,交通受阻,东西不通,可见战争已引致人民生活的不便;另外,从「禾黍不获君何食?」可见,由于大量壮丁被征召服兵役,同时田原被辟为战场,以致庄稼失收,连君主都无粮食可食,更遑论人民,可见战争破坏了人民生活的温饱;再者,「愿为忠臣安可得?」暗示了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为糊口难免铤而走险,以致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动荡不安;最后,「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中以「马」喻人也喻物,不仅是勇猛的骏马战亡,精锐的兵士壮丁、优良的物资器械也在战争中大量丧失,只余下劣马、老弱妇孺等尚在。反映战争对人民在经济层面的祸害。总而概之,诗人从日常起居、社会秩序、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反映出诗人对此的抨击。 第四、表达诗人对良臣的渴求及对国家社稷的关心。诗人在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民的祸害后,痛心疾首,引发「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的情感,表达了他期望国家能有良臣辅政,改变战争下民不聊生的惨况。一个「诚」字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极为深刻,显示诗人真挚的期盼。从而亦可推论出,诗人心系社禝,在危难中仍期盼国家能在良臣辅佐下重归安稳,可见他爱国的感情。 总结而言,本诗以战争为题材,从不同层次分析战争的祸害,层层深化诗人对战争的痛恨,虽然他没有直言对战争的不满,但有力的揭露却把情感含蓄地展现出来。本诗情感深沉丰富,不流于表面,多方面的剖析引发读者深思,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