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译文
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水声潺潺,环绕着亭子。
2、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温暖而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的广大,低下头去察看万物光华的茂盛,这样来放宽自己的心胸,尽享目观耳闻的乐趣,真是愉快啊,人们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聚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随其自然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过生活。
3、我每当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与我所感叹的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向来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虚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是荒谬的。
兰亭序背景
1、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这篇序文又题为《临河序》《禊帖》等,是一篇书法的名作。
2、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当时正是八王之乱,西晋惠帝昏庸无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局动荡。王羲之规避矛盾,崇尚自然,追求平和的境界,创作了这篇《兰亭序》。
3、兰亭序的开篇便叙述了兰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贵族们前往修禊的情景。在描绘了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后,作者开始谈论与会者的感受,以及他们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这些诗歌反映了他们对生死、命运、修短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