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女避嫌的诗句
1.一个古代男子避嫌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后因称拒近女色的人为"鲁男子"。
他跟柳下惠是一对典范。不过有人觉得他定力不如柳下惠。他自己显然也这么认为 (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不然也不会自己出院去了。柳则是“坐怀不乱”,境界似是高一层。
2.形容避嫌的成语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出处:《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瓜田之嫌 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明·李贽《与耿克念书》:“我欲来已决,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少小无猜 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时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不避嫌疑。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无私有意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正冠李下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正冠纳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3.一个古代男子避嫌的典故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
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后因称拒近女色的人为"鲁男子"。 他跟柳下惠是一对典范。
不过有人觉得他定力不如柳下惠。他自己显然也这么认为 (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不然也不会自己出院去了。
柳则是“坐怀不乱”,境界似是高一层。
4.形容避嫌的成语有什么避李嫌瓜,瓜李之嫌,瓜田李下,无私有意 ,整冠纳履。
1、避李嫌瓜
[拼音]bì lǐ xián guā
[释义]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2、瓜李之嫌
[拼音]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出处:《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
3、瓜田李下
[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
[释义]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4、无私有意
[拼音]wú sī yǒu yì
[释义]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5、整冠纳履
[拼音]zhěng guàn nà lǚ
[释义]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5.形容避嫌的成语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出处:《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瓜田之嫌 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明·李贽《与耿克念书》:“我欲来已决,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少小无猜 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时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不避嫌疑。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无私有意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
意为要避嫌疑。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正冠李下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
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正冠纳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
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6.中国古代的男女真的授受不亲吗“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
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这段出自《女论语》上的话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
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纸上写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了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了一个误区—— 根据古希腊神话的记载,男人和女人是一个圆球的两半,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制造出来的尤物。
不管怎么说,在西方人的眼中,男人是离不开女人的,女人也同样不能离开男人,因此,他们的男女之防并不大。中国神话系统中造人的“上帝”是位女性(女娲),她“抟土为人”,取阴阳之理,以分男女,男女繁衍,以成氏族,进而有家国、社稷,最早时也不讲求男女之大防。
孔夫子删定诗、书、礼、乐、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口号,后世的一些读书不求甚解或者怀有另种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认为从孔夫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就连一句话都不说,这真有些可笑。 从孔子到杨贵妃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段话中的南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她“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大学者杨柏峻语),这样一位女子,孔子还去见她,这除了说明孔子和耶稣基督一样,怀有一颗大仁大义、普渡众生之心以外,还可以说明至少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上流社会是不避男女之嫌的。 关于“子见南子”,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曾有过详细而又生动的描写。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写道:“(卫)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 玉声 然。
孔子曰:‘吾向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悦),孔子矢子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在这段话中,司马迁告诉我们:“子见南子”实际上是“南子见子(孔子)”——南子要求见孔子(文中的“寡小君”即南子的自称),南子与孔子实际上见了不止一次面(起码两次),最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南子并不觉得男女之间见面有什么不好,反倒认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所以,她要“招遥市过之”——招遥过市。 这个时候还是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礼制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有人认为这条史料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再引几条汉朝的例子。
我们知道,汉朝自叔孙通裁定礼仪规犯之后,可谓百礼俱备,但这个时候男女相见之事例却屡见于史书。 《汉书》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西汉第八任皇帝昌邑王刘贺,因为不守祖制,放荡不羁,在为其前任皇帝服丧期间,斗鸡玩狗搞女人,因而被时任大司马、大将军,官封博陆侯的霍光等人所鄙视。
为了使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基业不至于毁在少不更事的花花公子手里,霍光决定奏请皇太后,废掉刘贺,改立新主。在封建社会,废立之事可谓充满凶险,一旦失败,那就是犯了“谋反”、“犯上作乱”之罪,脑袋就要搬家,所以,霍光虽然当时在朝里极富威望,但也觉得单凭一己之力,有些难以胜任,必须得找几个帮手。
这些帮手找谁好呢?思来想去,霍光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姓杨,名敞,时任丞相,官封安平侯之爵位。但霍光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又不便于亲自去和杨敞商谈废立之事,于是,他暗派得力助手,时任大司农之职的田延年去杨府游说。
到了杨府以后,田延年把霍光要行废立之事说了出来,杨敞一听,心里十分紧张,“惧不知所云”。田延年一看事情要僵,就假托起身更衣,杨敞的夫人是一位识时务的女子,她见丈夫已经听闻了废立大事,现在态度暧昧,恐怕不久大祸就要临身,心中十分恐慌,于是立即说服杨敞,她说:“废立是国家的大事,现在大将军霍光派大司农来告诉你,这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相公您若是不与大将军同心同德,反倒犹豫不决的话,第一个遭殃的一定是您!”杨敞因为曾经给霍光当过大将军幕府司马,深知霍光的脾气,觉得妻子说的有些道理,但又不想过早表态。杨敞的夫人没办法,只好自己出面。
“延年从更衣(处)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令”(《汉书?杨敞传》)——与田延年两个人一起研讨出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为惊世骇俗的是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另外一件事。
汉景帝时,郅都为大臣,有一次景帝游幸上林苑——上林苑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交界处,占地约二百多华里,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之用,并建有离宫、观、馆数十处,大文豪司马相如曾有《上林赋》记其侈。这次游幸,随侍的人不多,只有郅都跟在皇帝身后。
郅都是西汉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东)人,景帝时,他任济南太守,以功迁升中尉(官名),执法严峻,被当时的贵戚、列侯视为“苍鹰”。 正在游玩之间,景帝却突然命郅都去代他召爱妃贾姬——贾姬当时正在厕所里,郅都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