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小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绵羊小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绵羊小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用从里向外的方法画螺旋形,表现绵羊的羊毛。

 2、学习在指定范围内均匀地进行添画活动。

 3、认真仔细地绘画,喜欢绘画活动。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蜡笔。

 2、绵羊玩具。

  活动过程:

 一、唱歌曲《棉花糖》导出活动主题:绵羊。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今天大家真开心,想不想唱支歌啊?"

 请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在唱歌过程中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顺序为小鸡、小鸭、小兔、老鼠、小羊)

 2、幼儿回忆刚才唱过的动物有哪些。

 ①“刚才我们变出了哪些动物呢?” (小鸡、小鸭、小兔、老鼠、小羊)

 ②“小羊是什么样子的啊?”教师出示小羊的范图。引导幼儿有次序的观察:头(有弯角;有胡子)→身体(上面长了羊毛)→尾巴(短小)

 二、激发幼儿为小羊添画的兴趣和热情。

 1、你们看,冬天到了,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可是小羊呢?”“你们想帮小羊穿上漂亮的衣服吗?小羊的衣服是怎样的呢?

 2、教师小结:小羊的身上穿着一件有卷毛的衣服,上面有很多卷卷的毛,很暖和。

 三、教师引导幼儿练习画螺旋形。

 教师:怎样才能画出卷卷的羊毛呢?

 1、教师示范画,请幼儿观察怎样从里向外画螺旋形。

 2、幼儿徒手练习。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五、评价张贴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绵羊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绵羊,了解小绵羊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棉花在规定的区域粘贴“绵羊毛”。

 2、在看看、做做中体验美工活动的乐趣。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棉花、贴好双面胶的小绵羊轮廓图

  活动重难点:

 尝试用海绵表现小鸡毛绒绒的羽毛

  活动过程:

 一、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导出活动主题:绵羊。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幼儿回忆刚才唱过的动物有哪些。

 ①“这首歌里有哪些动物呢?”(小鸡、小鸭、小猫、小羊)

 ②老师把小羊请来了,看看小绵羊长什么样子啊?教师出示小绵羊玩偶。引导幼儿有次序的观察:头(有搓毛)→身体(上面长了羊毛)→尾巴(短小)

 二、激发幼儿为小羊添画的兴趣和热情。

 1、老师另外还请了一直小绵羊来跟我们一起玩,你们看看这只小绵羊跟刚刚那只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小结:这只小绵羊光秃秃的,没有穿衣服。那我们来帮他穿上衣服好不好?怎么来帮他穿衣服呢?

 3、介绍棉花

 师:有没有小朋友认识这是什么?棉花可以用来干嘛?

 小结:棉花可以用来做被子,做衣服,做消毒用的棉签等等。

 三、教师讲解示范

 今天我们就要用棉花来给小绵羊做一件衣服。小眼睛看仔细了!从桌子上拿起棉花轻轻团成一小团贴在小绵羊身上,用手指轻轻按一按,棉花就贴上去了。这样一点一点直到把小绵羊的身上贴满,衣服就做好啦,注意一定要按一下棉花,不然是贴不住的哦!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轻轻地搬起你的小椅子到后面的桌子旁找个空的位置,一起来给小绵羊穿衣服。

 五、评价张贴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绵羊小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细心进行粘贴活动,锻炼小肌肉控制力。

 2、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体验粘贴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用于粘贴的棉花每组一份;画有绵羊的美术底纸人手一份;白乳胶每小组一份;刷子人手一只;教师示范用的半成品、成品各一份。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老师想让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身穿大棉袄,野草吃个饱,过了严冬天,献出一身毛,我看那个小朋友小脑筋动得快。

 师:谜语问小朋友们什么动物身上穿了一件大棉袄,喜欢吃野草,过了寒冷的冬天后,把自己的一身毛贡献出来呢?(解释谜面,让幼儿更容易懂)

 小结:绵羊身上长着厚厚的毛,喜欢吃鲜美的野草。

 2、体验观察,比较异同,初步感知操作材料。

 出示教师用于示范的两只小绵羊,一只有贴上羊毛,一只没有。

 师:看,老师这儿有两只小绵羊,我想请小朋友们都上来摸摸看看这两只小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师:今天小绵羊想请小朋友们帮自己穿上一件整洁,漂亮的衣服。老师给你们都准备了棉花、白乳胶、擦手布,一会儿小朋友们分组进行。现在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给小绵羊穿上衣服的,你们可要仔细看清楚喽。

 3、教师讲解示范,并提出操作要求。

 (1)讲解示范

 ①刷乳胶;

 ②粘棉花;

 ③修正作品;

 (2)提出要求:

 ①不将乳胶刷到桌子上;

 ②不把棉花粘到轮廓线之外;

 4、幼儿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1)对于不小心粘到外面的白乳胶可用擦手布擦干;

 (2)操作时专心,不争吵;

 (3)能力较强的孩子可稍微提高要求,让她把羊毛整理得更整齐。

 5、师幼***同评价,引导幼儿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收集幼儿作品,欣赏作品,并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那只羊,为什么喜欢它?

 6、活动自然结束。

绵羊小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小绵羊,愿意帮助小绵羊。

 2.能够撕贴小纸条,体验制作“羊毛”的乐趣。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可爱的小绵羊》教师教学资源以及教师范画。

 2.关于小绵羊的视频。

 3.胶棒、白纸及教师准备好的“小绵羊”轮廓画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教学资源,引导幼儿认识小绵羊。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绵羊,简单了解小绵羊的基本外形特征。(重点请幼儿观察“羊毛”的形状特点)。

 (2)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小绵羊》视频。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小绵羊是要换上“厚厚的新衣服”过冬的。

 (3)出示“小绵羊”轮廓画纸,引导幼儿观察画纸上的小绵羊。

 提问幼儿:我们怎样帮助这只小绵羊让它能够抵御寒冷安全的过冬吗?

 2.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幼儿撕贴“羊毛”,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示范制做“羊毛”——撕纸条。同时提醒幼儿观看教师如何双手配合协调地撕纸。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幼儿纸条撕的越细越好。

 (3).教师指导幼儿把“羊毛”粘贴在“小绵羊”的身上。

 幼儿独立粘贴,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将“羊毛”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展示作品,幼儿欣赏穿上“新衣服”的小绵羊,体验分享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绵羊小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认识小绵羊,愿意帮助小绵羊。

 2.能够团纸团,体验制作“羊毛”的乐趣。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小绵羊图片、小绵羊轮廓图、皱纹纸、胶棒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小绵羊

 1.出示小绵羊图片,观察小绵羊,简单了解小绵羊的基本外形特征。

 2.与幼儿重点观察羊毛的形状特征,知道小绵羊要换新衣服过冬了。

 二、幼儿团纸团做“羊毛”,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示范做“羊毛”---团纸团,幼儿观察双手协调地团纸团。

 2.幼儿操作,教师适时指导,注意在手心里团纸团。

 3.教师指导幼儿将“羊毛”粘贴在“绵羊”身上。

 三、欣赏作小绵羊穿上“新衣服”,大家一起分享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绵羊小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拓印的方式表现绵羊椭圆的、茸的身体。

 2、探索用报纸团拓印绵羊身体方法。

 3、体验小云朵变成绵羊的惊喜。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触摸过毛茸茸、柔软的东西,如毛绒玩具等;认识绵羊,了解绵羊毛茸茸的特点。

 2、用纸团拓印出的绵羊身体的范画一幅,画有草地的作业纸若干。

 3、白色。赭石色的水粉颜料,幼儿自己搓的报纸团,棉签。

  要点提示:

 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不加水或只加少量水的白色颜料,这样在纸上拓印时才会出现毛茸茸的印迹。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提供每组一大张画有草地的作业纸,让幼儿合作创作,画面的效果会更好。

  活动过程:

 1、创设“云姑娘”飘来了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纸团拓印的画面效果。

 (1)故事导人,引起幼儿对云姑娘的兴趣。

 教师:云姑娘她飘呀飘呀,看见了一片绿绿的草地上,草地真美呀!云姑娘想到草地上玩一玩!

 (2)教师出示画有草地的作业纸、纸团、白颜料,引导幼儿了解作画材料。

 教师:这里有哪些材料?我们试着用这些材料来变变云姑娘吧。

 2、师幼***同构建拓印胖嘟嘟的云姑娘的方法。

 (1)教师:云姑娘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幻多姿。我们今天想要变出胖嘟嘟、圆滚滚的云姑娘,那可以怎么做呢?

 (2)教师:怎么才能变出小小的、圆滚滚的云姑娘?又怎么变出大大的、圆滚滚的云姑娘呢?

 3、幼儿尝试在“云姑娘”的情境中用纸团拓印绵羊的身体造型。

 (1)教师:小草们也很想和云姑娘玩。我们在草地上变出许多云姑娘来吧!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表现大小不同的绵羊身体造型。

 4、幼儿在“云姑娘变呀变”的情境中欣赏教师作画,体验云姑娘变成绵羊的惊喜。

 (1)教师:“云姑娘”飘到草地上,看见草地上有许多小动物在玩耍,也想变成小动物的样子和它们玩一玩。猜猜,云姑娘会变成什么呢?

 (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二次创作,用棉签蘸赭石色的水粉颜料,给小云朵添画上绵羊的头、角、腿,变出各种姿态不同的绵羊。

 (3)教师:哇!草地上变出了什么呀?这些小绵羊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只小绵羊,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尝试表现不同姿态的小绵羊。

 ☆区角活动:①益智区:提供有关小羊的图书,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羊,了解它们喜欢吃什么。②美术区:提供画有绵阳底图的作业纸、双面胶、棉花,让幼儿在底图上贴上双面胶和棉花,用粘贴的方法表现小羊。

 ☆环境创造:①收集一些姿态不同的绵羊图片,布置在活动室的墙面上供幼儿欣赏。②将幼儿的作品组成一幅《草地上的小绵羊》的大图,布置在展览区,引导幼儿欣赏不同姿态的小羊。

 ☆家园***育:家长和孩子***同阅读有关羊的图画书。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小百科:绵羊是牛科绵羊属的一种常见的饲养动物。身体丰满,体毛绵密。头短。雄羊有螺旋状的大角,非常有威严但其实是起好看的作用,雌羊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

绵羊小班教案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护绵羊的情感。

 2、培养幼儿较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思维力。

 3、让幼儿初步感知绵羊的外形特征,了解绵羊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绵羊模型、水彩笔、画好绵羊轮廓的纸、磁带、多媒体设备。

  活动分析:

 绵羊对于幼儿来不是太熟悉,因为幼儿很少见到绵羊,绵羊具体长得什么样子,幼儿并不清楚,所以本活动,以让幼儿初步感知绵羊的外形特征作为重点,让幼儿了解绵羊于人们的关系作为难点。在活动中,教师主要运用启发法、提问法,通过问题:你知道绵羊长得什么样子吗?绵羊的头上有什么?绵羊的身体上有什么?(引导幼儿从整体、头、躯体、四肢等分别进行讲述)你知道绵羊喜欢吃什么?它怎样叫吗?幼儿通过观察法、讨论法突破重点。在突破难点时,教师主要运用了启发法、鼓励法、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本活动的延伸活动是:动手操作《我的小绵羊》。

  活动过程:

  导入:

 幼儿随音乐开汽车进入教室,停在自己喜欢的车位。

  展开:

 1、幼儿观看课件,猜谜语,激发幼儿对认识绵羊的兴趣。丰富词汇:绵羊 sheep。

 2、引导幼儿观察绵羊:

 (1)绵羊长得什么样子?

 (2)绵羊的头上有什么?

 绵羊头上有两只弯弯的角、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一个鼻子。

 (3)绵羊的身体上有什么?

 绵羊的身体上长着卷卷的柔软的毛,绵羊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

 3、教师小结绵羊的外形特征。

 4、提问:

 绵羊怎样叫?它喜欢吃什么?

 5、启发幼儿了解绵羊与人们的关系。

 (1)绵羊的毛可以做什么?

 (2)绵羊的皮可以做什么?

 (3)绵羊奶与人们有什么关系?

 (4)绵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

 6、教师简单小结。

 7、激发幼儿爱护小绵羊的情感。

 结束:

 1、教师简单小结活动情况。

 2、延伸活动:完成小绵羊的画。(添画)

绵羊小班教案8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也经常被我们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撕纸是最适宜小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利用撕纸活动能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等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小绵羊毛茸茸的可爱造型是被幼儿所熟悉的,幼儿在生活中也对小绵羊有一定的了解,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小绵羊,激发幼儿帮助小绵羊的情感。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撕贴小纸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因此我结合自己在这学期研究的专题计划《科学区域中探究式活动的适宜模式》紧紧围绕怎样让幼儿“撕出又细又长的纸条”展开活动,把撕纸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相互融合,让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餐巾纸的纹路与撕纸难易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知道顺着皱纹纸的纤维能较容易的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

 2.能耐心地参与探索活动,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3.体验帮助“小绵羊”取暖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张绵羊轮廓的纸,固体胶若干。

 2.餐巾纸每人2-3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撕纸条的愿望。

 师出示“绵羊轮廓”: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幼儿讲述让小绵羊暖和的方法。)

 幼儿1:给它穿上衣服

 幼儿2:让它重新长出羊毛

 (评析: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进入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帮助小动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开门见山地导入作用。)

 (二)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何撕出长长的“羊毛”。

 1.了解羊毛的形态。

 师:小绵羊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给自己的身上重新披上一层羊毛,这样小绵羊就能暖和起来了。你们知道羊毛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播放课件)

 幼儿1:羊毛白白的

 幼儿2:羊毛细细的

 幼儿3:羊毛长长的

 师: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出示餐巾纸)谁能把这白白的餐巾纸变成细细、长长的羊毛呢?请两位小朋友上前探索撕羊毛。

 2.自主探索撕“羊毛”。

 师:你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吗?

 师:教师对撕出细长条的幼儿:你是怎么撕出细长条的?

 3.教师小结“羊毛”的正确撕法。

 师:原来在餐巾纸里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一边的纸靠得很紧,很难撕开来,而且也很容易断,但另一边就很松,轻轻一撕就撕开来了,所以不好撕的时候只要把纸转一转,换一边继续撕就一定能撕出长长的“羊毛”的。

 (评析:运用让幼儿先尝试然后教师再总结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了幼儿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在后,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幼儿的示范让孩子明白怎样撕才能撕出细细长长长的面条,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三)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餐巾纸里的“秘密”。

 师:让我们一起试试看,找找餐巾纸里的“秘密”,看看是不是一边紧、一边松呢?

 (评析:再次让幼儿实践撕长长、细细的羊毛,不仅巩固撕的技能,而且也掌握餐巾纸的小秘密。)

 (四)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撕出细细的“羊毛”。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小“秘密”了,撕出了这么多长长的羊毛,可是小绵羊说它喜欢细细的羊毛,这样披在身上才软呢!粗粗的羊毛会刺着它的,谁能把羊毛变细?(请一幼儿示范)

 师:等会儿把自己篮子里粗粗的羊毛挑出来撕成细细的羊毛,然后贴到小绵羊的身上,每个地方都要贴到,这样小绵羊就不冷了,让我们赶紧去帮助小绵羊吧!

 (评析:在帮助小绵羊贴羊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孩子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小绵羊终于披上了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小绵羊说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绵羊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高高兴兴地跳起来吧!

  活动延伸:

 1.科学区提供彩纸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

 2.提供不同材质的纸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探索、观察、感知各种纸的纹路。

 (评析: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终结,故我在活动延伸中继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究其他类型纸张的欲望)

  活动反思:

 一、以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严肃”的科学活动充满趣味,调动孩子探索、思考的欲望,这是开展好科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通过探索感知餐巾纸里的经纬纹路,如若仅是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撕纸来探索感知而无情境作支撑的话,孩子的探究热情是很难长久保持的。故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可是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的?”这样的导入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可谓是投其所好,活动气氛瞬间被激活,为后续顺利开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以求真为原则

 有时候,为了让科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往往会采取“降低提问难度”、“或让探索活动成为一种形式”的做法。让活动看似活跃而顺畅,但细细品味这些活动,幼儿上与不上前后变化不大,更别说通过活动去培养孩子早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启蒙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通过科学真实的提问、探索逐步引导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真问题。

 在第一次探索前,我通过这样的提问“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等会儿请你动动小脑筋、动动你的小手,想想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送给小绵羊呢(出示一根撕好的“羊毛”),?” 之后老师并没有示范或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纸片、纸条后去大胆猜测并尝试。另外,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的提问是比较开放的,这样孩子的思路就会很宽阔,孩子会调动所有的已有经验进行探索,这就是一次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现有问题。

 当孩子通过尝试撕出“羊毛”把原因归结在用了正确的方法时,老师通过动作及提问“这一次用正确的动作怎么也撕不出“羊毛”了呢?”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逐步感知到了纸的一边易撕,另一边难撕,也就是纸里存在着经纬纹路。

 2.真探索。

 整个活动的探索老师都是以抛出问题让孩子自主思考、操作的形式进行的,因为有很明确的问题作埋伏,所以孩子对探索活动还是很有目标、很感兴趣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不要放弃。我以抛出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最终,孩子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给小绵羊披上了厚厚的羊毛时,那一份满足并不是手工活动所能达成的,因为手工更多的是动作技能的练习,而科学探索则饱含着孩子的思考和不懈努力,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

 三、以拓展为追求

 好的科学活动结尾应该是能激发孩子继续深入探索的,因此,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提问:“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依然沿用故事情境,使得整个活动浑然一体,但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孩子对其他纸张的探索兴趣,让活动止而探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