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富有抒情性的手法之一。如贺铸的词《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词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赋体直抒胸臆外,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凄婉、更加深沉。首先,词牌《半死桐》就是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唐代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有?琴哀半死桐?之句,贺铸引来比喻丧偶后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死一样。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贺铸又引来改写成?头白鸳鸯失伴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形成精妙的对偶比喻句式。它比起李峤和李商隐的诗句,不仅形成工整的对句,形式更为精美,由于由单比变成复合比,情感上也更为哀怨、动情。紧接着的?原上草,露初晞?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篇中的?薤上露,何易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两句***同构成?博喻?,由对亡妻的悼念进入人生苦短又?去日苦多?的更为深沉的悲哀。从中不仅再一次感到贺铸深厚的文学修养、化用前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词人运用比喻的极为高明技巧。
比贺铸稍后的吴文英有首《风入松》,其上阙也是多用比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其词典雅谐畅、含蓄委婉,能于工丽的周邦彦与清空的姜夔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吴文英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官,却也算不上隐士,以江湖游士身份辗转依附于官僚权贵之门,生活来源倒不匮乏。吴文英年轻时在杭州与一女子相恋,度过一段极为浪漫的生活。在词人离开杭州的十多年间,曾多次回忆这段恋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泪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昼锦堂》),?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向谁家?(《忆旧游》)。十多年后,词人后再次赴杭,闻女子已死,词人悲痛异常,写下《青玉案》亲自祭悼,词的开头也是以柳作喻:?短亭芳草长亭柳,记桃叶,烟江口?。在这首《风入松》中,诗人除了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外,也多用暗喻,如?愁草瘗花铭?即是以花喻人,以?瘗花?暗喻美人已逝,以?愁草瘗花铭?来暗喻对昔日情人的追悼。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个贴切的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在中国古代词人中,用比喻来抒情并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当多,如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坠处遗香泽?,黄庭坚?月仄金盆坠水,雁回醉墨书空?,?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等等。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
古文中的比喻与古诗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说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道理。在说理性散文中,只要是能说明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如买椟还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诗歌则不同,诗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一部分,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的成为哲理诗或诗中蕴藏的理趣。这种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寻找,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是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夹杂着生命短促、世事苍黄、物是人非的叹喟,充满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起因于有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渑池,由于马死了,两人只好骑着跛驴到僧寺去寄宿。兴会所至,在寺庙的一堵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这一次苏东坡故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却早已死去,只存一座灵骨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塌坏了。看到物非人也非,东坡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最优美人生态度!
苏轼还有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其中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指出?形似?的见解就像个孩子一样非常幼稚。诗歌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神似?,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这个明喻,既让读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论者的浮浅,也可看出苏轼为人的率直认真。苏轼诗歌中曾多出使用比喻来阐明哲理,如《题西林壁》中诗人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比喻来阐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中,又用?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来说明同样的道理。在《慈湖夹阻风》中,用?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来感叹世道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在《法华寺横翠阁》中,用?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来阐释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