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不是都要压韵?
诗人一般按照韵谱来压韵。
三、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保持诗歌声律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压韵的。例如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过去所指“诗韵”就是指这个来说的。通行的诗韵***有108韵,因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所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过去韵书加以合并简化后列出107韵,所以这些诗韵也称“平水韵”。后世略有增加至108韵。“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由于平声韵目多,又被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这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前面提到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至宋以后,语音变化较大,再照韵书押韵,声律反而不见得谐和,因此,今人写古诗,不一定非要依照韵书压韵。就律诗而言,现在不但首句可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属于平声,也是可以的。
四,四声、平仄、对仗四声,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声调,由汉语的语音高低、升降、长短构成。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现在的普通话,就包含阴平声(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高),阳平声(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一个低升调或低平调),去声(一个高降调)古汉语中也有四声,但与今天略有不同: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没有多大变化入声:这是个发音短促的声调。也是与今天差别最大的声调。在普通话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而调,入声则分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之中。但是,现在江、浙、闽、粤、桂等地区方言还保留有入声。四声和韵的关系比较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平仄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这里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而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错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第五、六两句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金沙(平平)后面跟水拍(仄仄),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金沙(平平)对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对桥横(平平)就是对句中的对立。如何辨别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声的(譬如说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容易解决。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于辨别入声字有难处,一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韵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