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1
初见电影标题《掬手月在手》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一种非常的富有一种富有诗意且有古典文采的标题。电影的海报就是与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中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相互照应,纪录片的海报上不就上艳红的花争相开放着的吗?纪录片开始,一段段遗址的片段,从起初的看不懂,到恍然大悟,都是一个非常头疼的过程。首先的开头,壁画和此起彼伏的音乐声,看似不融洽,实则感受深刻。古老的壁画在带上日本音乐家那独特的音乐见解所创造出来的曲子,轻快而不失优雅,深刻而不失个性。这一段开头的片段,不就是为了后面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所量身定制的吗?曲中的调子,好似年代久远,又好似现代活跃,整首曲子好似就是在描写叶嘉莹先生的一生,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曲末了,叶嘉莹先生出现在大荧幕上。荧幕上的老先生,九十四岁的高龄却在朗读诗词之时,依旧铿锵有力,带着上个世纪的独特韵味和读法,随这岁月的更替,却依旧是优雅而不失风度。带着她独特的音腔,读出了上个世纪的悲凉和心酸,读出了来自上个世纪的人的心声和想法。老先生的文学韵育和文学素养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当然,老先生的文采也是独特的,唯一的。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乱的时代,经历过改朝换代的时代,老先生的文笔,是细腻的,是柔和的,是包揽全部痛楚和心酸换来的的平静看透世界,是经历过不断的亲人分别骨肉分离的血和泪换来的苦楚和平身尽气。
当叶嘉莹先生出场时,岁月生日让她老太尽显,但是眼睛里那颗明亮的星星,一直没有落下来过。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了一个饱含岁月折磨的女孩,不断尝试去尝试新的事物的女教师,是有时不开心也会撒娇生气的女生。岁月虽把她的身体折磨,但是,永远不变的是老先生的心态和和不变的信念。
全片以叶嘉莹先生在北京的四合院老宅为“结构”,由“家”而“国”,用如诗如歌的影像将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唐诗宋词的“诗史”融为一片月色溶溶的精神河流。古往今来、悲欢离合,成就了唐诗宋词不朽的美。而叶先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坚守和传承令人动容。纪录片一一边是《秋兴八首》的配乐传递出的肃杀氛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另一边是叶嘉莹以相当淡然的态度,诉说她人生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对比,凸显出的是叶嘉莹的“弱德之美”。
观影结束后,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的描述,对于她本人来说,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实则都是对于当年老先生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一直铭记于心。观影结束了,但是关于老先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再我们这一批这里消失。这部纪录片是讲述的是老先生,但是更多的是关于文化传承的问题,传至已久的百年文化应该继续传承,不负老一辈的厚忘。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2首先说,我对叶先生只是略知一二,而且仅限吟诵和点滴的诗词评析,而且,我对叶先生的吟诵,总感觉含糊不清,但是对叶先生分析诗词,我很喜欢读。
也因为此,潜意识里总想有机会多了解她。当看到《掬水月在手》全球公映时,我决定不再等待,我要看这部纪录片。
可是,迟迟不见邢台排片。
10月21日下午,耐不住等待一周的迫切,终还是给邢台各个影院打电话,为什么没有《掬水月在手》的排片?
结果说,因为不是商演,太小众了,根本没打算安排。不过,金逸影城给了我希望,说,包场可以,他们有片子。好吧,包场看,虽然孩子们估计看不懂这么慢节奏的纪录片,但或许成绩好的或者家长会有所收获。
于是23日上午,得以近距离接触叶先生。
我想,如果自己不是组织人,需要照看纪律和孩子们的`安全,我很可能沉浸在影片中无法自拔。即便如此,泪水还是一次次打湿了我的口罩。
因为看得断断续续,我只能片面记录一下自己的只言片语。
影片采用一线串珠法,以叶先生生活为主线,串起了她生命中的磨难和闪光时刻。可以说苦味生活千磨难,天以百凶成就之。
叶先生大半辈子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少逢战乱,婚姻不幸,中年丧女……直到大陆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她毅然决然决定回国定居。
这是我第一次稍微了解了叶先生的生平。如果说对个人命运有什么大的感概,或许谈不上。毕竟知天命之年,多多少少有一些好的不好的阅历,对于生离死别、怀空念远都已经见惯不惊了。但是对生命的细节不可能没触动啊,那是个体生命的升华。作为一名老师,一路诗人讲下来,每个诗人人都有各自的不幸,叶先生的苦难同样也是个人的苦难。能让人触动的,是他们的苦难都***同地用诗词表达了出来,超越了自己,成了全人类的情感***鸣。
所以,影片中说:“是诗词拯救了她。”
是,诗词拯救了她,她也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诗词。她在诗词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依赖,她决定,后半生的使命就是传承吟诵,用她的话说:“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此时。”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没关系。就像远古神话中可以远隔重洋通话的蓝鲸,这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会被人们听到并感动。”
这是这部影片我最看重的地方,继往圣之绝学的使命感,让叶老师浑身散发着温和的光芒。
不是所有人能听叶先生吟哦诗词的,比如我。这次观影,是我第一次静心近距离听她的声音。原来对她声音的一闪而过变成了沉浸其中,我小声随着她诵着,感受着,其美难言。或许,因为我的笨拙,一时还没学会她的吟诵调,但迦陵神韵,蓝鲸遗音定会生生不息,传承不绝。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3《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记录中国古典诗词界大师叶嘉莹先生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难忘钟鸣处,楼台深翠微。光是听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影片的开头也是一帧帧充斥着诗词意境的美,但是这背后隐藏的所不为人知的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艰难困苦。她在电影里中提到王国维先生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也曾回忆起恩师顾随说“一切世法皆是诗法,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使人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感觉这就是她饱受离乱,但却以“弱德之美”掺于一世灵魂的写照。这也就是在电影中她朋友所说的诗成就了她的人生,她的人生也成就了诗。
叶嘉莹先生1924年出生于翰林世家,父亲是清代的进士,5岁开始启蒙读《论语》,11岁作绝句,18岁那年母亲病逝,24岁随丈夫到台湾,遭遇“白色恐怖”迫害,丈夫几经牢狱,性情大变,54岁大女儿车祸去世。此前我从未读过她的诗,以我的寡闻,我此前都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位“穿着裙子的士”。但是看完电影,读了几首她笔下所写的诗词,就能从她诗词中感受到她一生的遭遇,我觉得带有杜甫的味道,悲哀美。
但是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诗文很静,很事实。我很喜欢电影中插入的很多段空镜头、吟诵、石碑、旗袍、壁画、山川、雨雪、四季、诗文,这些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的物象,通过精心铺陈、一动一静的节奏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看似晦涩难懂,也许导演觉得这些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叶先生的古典诗词具有某种遥相呼应的联系,故而要在电影中穿插吧。在叶先生90多岁的高龄的时候,通过自述讲述自己的诗,讲自己的经历,讲以前去到的地方,拍的照片,吟诗时的抑扬顿挫,讲述时的声音自然有力。单是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就给人一种不害怕老去的优雅和从容。
我们这个时代很少有人会真正喜欢诗歌了,除去高中时代因为高考学习而死记硬背的那些古诗文还有几首记得外,我们实在是难以像叶先生这样饱读诗词、信手拈来了。所以我特别羡慕《中国诗词大会》里面的那些选手,浩瀚历史中所传递下来的诗词,经他们之口,以节目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成为了我们闲暇时间的一点点文化吸收。
还记得我的诗歌启蒙应该是《红楼梦》,小学的时候读《红楼梦》,里面有很多的诗词,那时候觉得诗歌很美,幸运地在学生时代也一直遇到的语文老师都是很好很鼓励学生的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喜欢上了诗歌。我觉得也许就是因为喜欢诗歌的原因吧,它对我的影响是在我的观念里增添了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因为读诗其实需要很多的想象力。还记得初三的时候被选为代表参加整个县里的诗歌朗诵比赛,硬是背下《春江花月夜》整首,反反复复地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张若虚,身处江上,体会他的人生,体会他写的诗。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故作矫情,或者模仿而已,但其实我挺享受读诗的过程的,诗人通过物镜、情境、意境写出的情感也好、物象也好总是很容易产生***鸣感,就像演员演戏一样,体会别人的人生,一定是可以从角色中得到一些什么能帮助你成长的价值的。就像叶先生在电影中所说的“吟诵是自己对于诗歌的内涵,它的感情和意境有一种体会和***鸣,叫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复活。”
如果说所有的人类***同有的一种孤独、悲哀和寂寞,所以每个人都要在生命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或撑起生命的支点,来过这短暂又漫长、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叶先生找到的是诗歌,我希望我也能找到。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4这部电影如一场奇妙的诗歌的舞会,正如导演陈传兴所言:“(这部电影)是一张舞会的邀请函,邀请懂得的人来一起加入。”
不由得想起一千年前的大唐明月,那一场诗歌的盛筵,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才华横溢的白居易,惊才绝艳的王维……《全唐诗》收录了唐代诗人二千五百多人的四万多首诗作,篇篇珠玉,大唐长安遍地诗人,让人不由得羡慕当时明月,阅尽了诗魂锦绣、蕴藉风流。
千年之后的月色依旧,然而却已不是当年的月光。当我们向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回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否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当我们仰望星空,耳边依然回响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抬头望月,口中吟诵的依然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我们在大唐的月色中徘徊了一千年,仿佛依旧走不出当年的月光。而这过程中,时时有背负使命的天使翩然而来,春风化雨,薪火相传,以诗歌为筏,渡这纷纭世间无数苦难的灵魂。叶嘉莹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评价诗歌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也”,认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这诚然是儒家的想法,然而孔子也承认诗歌对人的心灵有慰籍的功用。
作家木心认为:“《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张硬弓”,“《诗经》选的是北方的诗歌,《楚辞》选的是南方的诗歌”,而“东方朔,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都有明显的《诗经》影响,陶渊明,直接受《诗经》影响”,“三国,汉朝,魏朝,皆受《楚辞》影响,直到清末文学家,鲁迅,都受《楚辞》影响”。当然诗仙李白也是明显受《楚辞》影响,李白实际上就是唐代的屈原。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诗歌如长河一道,无数的诗人便如银河中闪耀的璀璨群星,当这些人类的群星闪耀之时,山川锦绣,日月生辉。他们之中,有成仙成圣的杰出之才,也有辛勤传播火种的传道者。在我看来,叶嘉莹先生相较于诗人来说,更是一位传道者。
《掬水月在手》这部诗化风格的纪录片,便是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作为诗歌文化传道者的一生。在古意盎然的杜甫《秋兴八首》音乐里,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脚步,穿越了民国的北平,上世纪中期的台湾,以及大洋彼岸的海外,最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一路而来,有历史的烽烟,乱世的沧桑,命运的多舛,人生的坎坷,更有诗歌如明月一轮,一直点亮心中的灯,照着苦难中的灵魂,温暖这苦海无边的人间。
叶嘉莹先生执教七十五载,真正桃李满天下,她继承了老师顾随先生的衣钵,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里,撷取一朵朵芬芳粲然的鲜花,并把种子播撒到四方。诗歌不仅陪伴慰籍了她的人生,使叶先生一路风雨而来,最终如青松傲雪,翠竹凌霜,并且也已然成为一盏明灯,同样慰籍和引领许多曾经蒙昧和苦难的灵魂,苦海慈航,***渡彼岸。
这就是陈导说的“舞会的邀请函”的意义吧!这一张票已然发出,如雪片般飘向每一个向往中华诗歌文化的灵魂。一起来跳舞吧!无论风雨阴晴,流年似水,也无论欢乐悲愁,聚散离合,不妨相逢一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低吟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而那千年的乡愁,也便在“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的时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女诗人Louise Gluck(路易丝 格鲁克),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而女诗人如是写道:“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经看过生与死,我知道对于黑暗的本性这些证据不是秘密。”——《阿勒山 登场歌》
是的,诗歌是上天的秘密,是我们所不知的宇宙的秘密,借由那些诗人和传道者之手含蓄地告诉芸芸众生的你我。而这一张舞会的门票,或许也是开启生命中美好秘境的一把钥匙,无论你是盛装而来,还是素颜以待,生命都必将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