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离别诗句大全

1. 带柳字的送别诗词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6266新。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6、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9、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10、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1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2、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 13、春风争拟惜长条。

14、城外看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5、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16、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李白《劳劳亭》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18、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 19、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20、--刘禹锡《杨柳枝词》 21、暂凭樽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22、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23、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2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5、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8、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2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0、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31、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3、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 34、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35、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6、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8、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39、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40、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1、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2、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43、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44、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4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6、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 47、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 4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49、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 50、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欧阳炯。

2. 关于柳的离别诗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忆杨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江边柳》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3. 有柳的送别诗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4. 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5. 关于柳的送别诗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6. 含“柳”的离别诗句有哪些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 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 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庭柳

6、《庭柳》

(唐) 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7. 带柳字的送别诗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关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8. 关于柳的送别诗或词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6432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