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诗人陈卓仙
1——陈卓仙(1887~1964),名大任,近代著名女诗人,生于四川宜宾。“人寿过古稀,好学好思宗往圣;懿德齐邹母,教儿教女导来英”。雄十力先生为她写的挽联,概括了诗人不平凡的一生。
2——《思复堂遗诗》
思复堂是先生唐迪风为她的诗稿所题之名。李证刚先生为《思复堂遗诗》题词曰:诸章皆以盹挚之情寄于真朴之笔,一片性灵,奚假雕饰?”指出陈卓仙诗具有真挚、质朴的特色。其儿、海外新儒家代表唐君毅先生1973年为其母诗集所作编后记中说:“唯当今之世,人伦道丧,本温柔敦厚之旨以为诗者盖不多见。则吾母之遗诗,亦当为关心世教之大雅君子所不废。”
我们来选看一些陈卓仙的“山水田园诗”,似乎有陶渊明之意境。
层阶倦履步,逸兴固淹留。
觅座临江水,江水清浅流。
班坐论陶诗,棹歌相和酬。
何必盈殇酒,清茗良悠悠。
这首诗约作于1930年重阳时诗人及家人居成都。重阳佳节,家人师生欢聚一堂同登望江楼,逸兴遄飞的他们谈论陶诗、酬和棹歌。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欢欣,诗风清新明快。
晓帆风趁白云生,日照江流镜面平。
何事客心转凄切,雍雍穆穆棹歌声。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后称嘉定,清中叶改称乐山,此诗“嘉定”即乐山。小诗叙写作者晓行江上的感受,省净、简妙、浑朴,颇有唐诗风神。
门对灵岩静欲禅,无边红叶满秋山。
乱鸦声里斜阳晚,樵采人归古木寒。
俯瞰江城若棋局,遥连天际出尘寰。
峰峦起伏波涛状,淹忽如飞隔霭看。
这是诗人的晚年之作,写于1946年。这一年,儿子唐君毅应邀到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书院授课,诗人一家随其到灵岩小住。在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丙戌秋初至灌县灵岩山》、《灵岩寺书示毅儿》、《晓起》等诗。灵岩山的红叶非常美,至今为当地风景名胜,诗人喜爱这火红的生命,写下了诸如“为爱幽窗对翠微,好看红叶映斜晖”、“雾里看红叶,山容自不同”等佳句。在这首《灵岩山居即景》中,诗人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将己心之静欲禅与峰峦之淹忽如飞对比,突出山居生活的美好。细读尾联,我们发现诗人的心永远充满活力。正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诗人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
有人说,陈卓仙还有唐朝诗人杜甫之性情。我这里选四首,希望大家喜欢。
卷帘庭院白,喜极不知寒。
一撮和风嚼,三更***月看。
明辉流积素,霁色入雕阑。
游子衣裳薄,思之心欲酸。
静夜山舂响比邻,月华如练客愁频。
死生异路经年别,涕泪他乡置此身。
若使魂兮能解意,如何梦也不相亲。
阿爷偶市糖和果,归散诸儿少一人。
德儿,是她的三女叔德,写此诗时已夭折经年。
笔墨荒疏鬓发苍,苦吟江畔意茫茫。
破天浩劫糜中土,接地层阴澹夕阳。
汉族子孙半臣妾,百年世事叩羲黄。
劝君狂饮尊前酒,醉里云山即故乡。
这一组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诗,神接杜甫《秋兴八首》。祖国广大民众沦为异族的奴役对象,这令诗人忧心如焚,于她的苦吟江畔,于她的叩问苍天,我们得见其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谁将国贼决篱藩,海外来潮势若吞。
大厦倾连梁上燕,新巢破饱室中猿。
扶危端仗书生泪,却敌还须战士魂。
无数少年安佚乐,纷纷北辙复南辕。
国贼外侮,破巢倾屋,而国中少年却耽于享乐,南辕北辙却迷途不返,诗人为此痛心疾首。
我们再来看她与她先生唐迪风之间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1931年5月10日,唐迪风因染时疫,促卒于宜宾老家,年仅四十五岁。诗人的悼亡诗真乃千古绝唱:
矫矫比翼鸟,巢居泰华巅。
饥食琼树浆,渴饮清泠渊。
早出晚来归,双飞影翩翩。
量力事颉颃,守辙终余年。
严霜虽切肤,体意自便便。
谐声天宇阔,丽羽日辉宣。
何物兴妖氛,一翼罹其愆。
女诗人以“悼亡”为题的诗歌难得一见。留存于世的较早悼亡诗为南宋的孙道绚的《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此五言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丈夫生前夫妇比翼双飞的美好生活,这美好反衬出失去所爱的沉痛悲凉。诗人长于比兴,这一悼亡之作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又如《三月十五夜(其二)》——
誓***长相守,忍何独自归。
梦中不数见,泉下几时偕。
昔每心相印,今偏意独乖。
为怜儿女幼,残命付寒灰。
心心相印的天作佳偶却在中年天人相隔,此痛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