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老人与海》

真正的狮子——桑提亚哥

高二(2)班 赵云达

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独自漂流于波涛中的一条破烂不堪的渔船上的垂钓以求生存的孤苦老人”的故事。虽然这本书简短明了,故事情节没有那么波澜起伏,但却是一部质朴的,有着深奥的人生哲学的著作。细细咀嚼桑提亚哥这位老人,在他的沧桑的眼中看到了孤独、坚强、勇猛和丝丝的感慨。

沉睡的狮子

老人的生理上和心理上是如此的坚强和勇猛,如同一头雄狮,然而这些都使他身边的渔民渐渐的产生了妒嫉,从而疏远他,排斥他;老人捕鱼的坎坷路途——84天未捕到一条鱼,也使周围的渔民以此作为笑柄去取笑他,贬低他,耍弄他,达到“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境界。狮子在森林里是孤独的,因为他是百兽之王;苍鹰在天空中是孤独的,因为它是百鸟中之王;鲨鱼在水中是孤独的,也是因为它是水中之王。正因为老人是狮子,是苍鹰,是鲨鱼,所以他是孤独的。这一切一切,对于老人来说,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老人的亲人也开始对他怀疑,从而也渐渐地产生了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此时此刻,老人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甚至有时找不到沟通对象时,他只能自言自语。这种光景,老人能不感到孤独,能不感到丝丝的疲倦吗?命运和上帝的捉弄只能使他暂时做一只沉睡的狮子。

崛起的狮子

“曲径通幽”,没错,老人的人生路上的“曲”太多了,但我们看到的是,老人“曲”的尽头不是悲苦与荒凉,而是“幽”。84天未捕一条鱼的老人由于生活上的温饱问题迫使他鼓起勇气,重拾信心,忘记生活上的痛苦和忧伤,抛开挫折和枷锁,重新出海,做回真正的男人,做回真正的怒吼着的狮子。出海那天,上帝终于给老人尝到了甜头,上帝终于赐给老人一剂兴奋剂,使他重新雄起。老人竟然遇到一条从未见过的比他的船还宏大的马林鱼,老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去面对它,去藐视它,去打败它。经过三天与马林鱼的力量上和精神上的搏斗,最终,老人战胜了马林鱼,得到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胜利。此时此刻,饥饿和双手的伤痛交织于老人身上,老人不禁地感觉疲倦和劳累。可是,天意弄人,这才是战争的开幕,战争才刚刚开始。更大的敌人——鲨鱼向老人游来,游来强食老人的劳动成果,老人恨他们,恨它们的软弱和不长进,于是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来袭击我,但是我也许能弄死它”——我似乎读到了老人的坚定,顽强与执着,在绝望之际,老人依然稳若泰山,他从生活中提取了绿色的希望,凭着那一颗不死之心,继续与鲨鱼对抗着,搏斗着……

但是,命运继续蹂躏着桑提亚哥,老人辛苦捕来的马林鱼最终给那些不长进的鲨鱼所吃光,只剩下一副骨架。然而我觉得,老人已经胜利了,因为“精神上的胜利远大于物质上的获得”,老人已完成了任务——升华了他的精神境界,老人并不是为马林鱼而战,而是为了人的尊严而战,最终他一无所有,然而他却获得了人的脊梁,人的骨髓,得到了金钱所买不到的人的尊严,这是使我感到十分佩服和崇敬的,因为我觉得老人拥有了男人骨子里缺少的东西。此时此刻,我看到了老人是一头崛起的狮子,是一头懂得尊严的狮子。

已老迈的狮子

“天若有情天亦老”,岁月无情,老人经过了无情岁月地雕刻,他已经满脸沟壑,满脸沧桑了。虽然老人能够战胜鲨鱼,但他却不可能战胜岁月,老人也只能“哀吾生之须臾”,感慨岁月无情。“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这是何等的感慨与忧伤!已老迈的桑提亚哥已不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了。老人也只能承认自己力不从心了。最终,这头老迈的狮子的灵魂被上帝无情地收回了。

结尾

有位哲人曾说过:“只要太阳还从东方升起,就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桑提亚哥,学做一头勇猛的狮子,为百分之一的希望而作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断升华自己,不断地进化成一位真正的男人!

故事梗概

桑提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经历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桑提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渔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变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半夜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 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桑提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鱼钓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一件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鱼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心脏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干掉了第一只鲨鱼。几小时后又两条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老头用刀系在船桨上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对付他们了,但他坚持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断了,最后鲨鱼还是吃光了老人两天的辛劳,只剩下鱼头和鱼尾……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大家都惊叹老人桑提亚哥。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的是——个老人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跋涉的故事。桑提亚哥打了一辈子鱼,如今老了。他的“样子枯瘦干瘪,脖颈儿尽是深深的皱纹”,长期日光炙晒,黄斑满脸;经年累月拉放钓绳,手上疤痕累累。他没有因年老而变得富有,简陋的小窝棚是他的家,—张床,光光的木板上铺些旧报纸,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全部的家当除了“用面口袋补过”的帆等渔具,就都在这里了。老人靠打鱼为生,但运气不好,八十四天没有打到大鱼。生活失去了来源,口粮都发生了问题,以致与他在—起学打鱼的孩子要替他赊账,再不就是与这孩子在幻想中饱餐—顿,聊解腹中之饥。更为窘迫的是,渔民们开始嘲笑或同情他的霉运。老人一生虽没有辉煌的事迹,却是—个出色的渔夫,如今,这—点被人怀疑了。老人虽不动声色,作者也不屑于让这些琐碎的烦恼折磨老人的心,但读者可以设想—下老人的处境。

人老了应该休息,然而,桑提亚哥不准备休息。他的生命积极而活跃,他的眼睛清澈有神,他准备第八十五次到大海去。出海前—天,他和孩子商量着买彩票,孩子建议他用第一次创造的八十七天未捕到大鱼的记录作彩票号码,无意中触犯了老人的禁忌,他说:“那样的事不会有第二回了。”他决定用“85”来作彩票的号码,八十四天没有捕到大鱼,“85”应该是旧状况的结束,和新局面的开始。既然命运让他八十四天打不到大鱼,那么,第八十五天就应该让他打到大鱼。看起来老人是把希望托付给天意,实则是对自己力量的确信。老人在打鱼上的执著和争强好胜与他关心美国棒球队的比赛,以及早年和人掰手腕赌输赢,在精神上是—脉相承的,即对胜负、输赢、成败的在意和竞争的热望。现在,他要打一条大鱼,再次证明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在天地之间有所获取的能力。

决战首先在他和大马林鱼之间展开,随后凶猛的鲨群加入进来,老人动用了他一生的智慧,他的疲态却不断妨碍他;马林鱼是一条有灵性的庞然大物。鲨群则凶猛而残忍,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棋逢对手,战斗也因此异常艰苦、惨烈。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马林鱼被老人一叉刺中要害,几番挣扎后,死在老人鱼叉下。眼看胜利在望,鲨鱼群的出现却使形势出现逆转。鲨鱼向老人的猎物发起猛烈攻击,老人虽然奋力保护,终于难敌鲨群,马林鱼被咬得只剩下—副骨架。

孰胜?孰败?

比赛以取胜为最高目的,和局虽然顾全了对垒双方的体面,却不是双方所要追求的:老人当年和人掰手腕,僵持了一天一夜,仍拒绝和对手讲和。生存的竞争更见严酷,老人以打鱼为生,这条上好的大鱼按老人的估计,有一千五百多磅,能卖个大价钱。打到大鱼意味着生计有了着落,而失掉大鱼等于更加窘迫的生活。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老人失败了,因为他失去了大鱼。但不要忘了,老人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他要证明自己是好样的。老人有几句著名的独白不会被读者忘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老人以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精神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并宣示了这力量和活力;他还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心,重新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所以,他在返回小窝棚后,才能睡得那样香甜。眼前渔民们对罕见的大鱼骨架的围观和观光客的惊叹,与他辽远的非洲雄狮之梦相映成趣。因此,从精神层面看,他又是胜者、强者,是铮铮硬汉。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这部作品“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正可谓一语中的。推而广之,《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它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

在20世纪布满阴霾的西方文学天空,《老人与海》是一抹鲜明的亮色,因为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在文学中的表现,在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文学中,人之上有神,人步履维艰,常常遭到神的戏弄,如《俄狄浦斯》的主人公,因触犯神威而被缚,被折磨,被放逐;但其中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以及抗争中所表现的悲壮和崇高的激赏。人没有被神压垮,人在和神的对立中,也使自己具有了 神的品格。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人不断向神威挑战,进而取代了神的位置,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浮士德》中,灵魂的超越似乎永无正境;惠特曼视自我为天地之中心,他在寻求“认同”中,给宇宙万物打上自我的烙印;《鲁滨逊漂流记》则以财富相许,尽显海外拓殖和冒险的魅力。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表现在欧洲文学中,自我的内外扩张逐渐消失了,主人公多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有凡俗的苦恼,常人的缺陷,和卑微的欲望。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把人类拖进灾难的深渊。作为对现实的反映,西方文学对人普遍悲观绝望,于是,各种猥琐的畸形人、变态人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整体文学情势中,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早现出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提醒读者注意海明威作品中的“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美国文化虽脱胎于欧洲文化母体,但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西进运动和边疆开发,而西进运动与边疆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征服自然的斗争。广袤的国土和充沛的资源,涵养、滋润并充实 着美利坚民族,也为美国作家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国文学和欧洲文学显示出巨大的分野:美国文学着重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欧洲文学着重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美国文学史上,库柏、爱默生、马克·吐温、惠特曼、麦尔维尔、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大自然以各种方式成为人施展抱负的舞台。库柏笔下“高贵的野蛮人”,代表着摒弃观代文明,回归自然的愿望和理想。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主张体验自然灵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惠特曼的诗歌,以对自然的广泛认同,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君临和主宰。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则凸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表现了在深不可测的自然面前人的 狂妄和报应;人的恐惧,和征服恐惧的欲望。

《老人与海》延续了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题,并开创了新的维度。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老人对待大海及其生物的矛盾态度。海明威通常把人与环境,人与各种异己力量之间多样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竞争和对抗的关系,《老人与海》在这—点上也不例外。竞争激发生命活力,但当竞争的对立面是大自然时,人在道义就就不再理直气壮,其竞争的合理性就受到质疑,因为取胜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征服,意味着索取,这征服和索取充满杀戮和血腥气。小说中写到桑提亚哥杀海豚是“从肛门一刀剖到下唇的尖端”,杀马林鱼时,“尽量往高处举起鱼叉,……把铁叉扎进鱼的侧面,恰恰扎到那翘在半空,跟老汉胸口—般高的大胸鳍后面。他……扶在叉把上,再往深里攮,然后用全身的重量顶进去。”这些细节描写折射出桑提亚哥的残忍。桑提亚哥想到杀死大鱼后的收益:“有一千五百磅,……拿出三分之二,切洗干净,卖三毛钱一磅,—***多少钱呢?”一副实利者精明的算计。这个世界只认胜负输赢,连善恶问题都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家庭,没有社会关系,人被极大地简化,他只需要膂力、勇气和生存的智慧,他孤独地面对挑战,承担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也被竞争异化了。但另一方面,老人在大自然面前又是谦逊的,充满温情的。他说大海是阴性的,他喜欢。大海里的一只倦鸟,一只水母,—条鱼,都能引出他慈爱的关注和悠长的回忆。他和自然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他在与马林鱼搏斗时,—面不得不杀死它,一面又反复称大鱼是他的兄弟,他的朋友,他叹服着大鱼的壮美,他说:“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上述两种矛盾的态度表明,海明威在主体本位和自然本位二者之间难以取舍,桑提亚哥因此同时选择了向大自然索取馈赠和与自然平等相处这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不是一味狂妄自大,但也没有矫饰地把自己摆在屈从的位置。大自然是他的供养者,他不得不向它索取;但他也敬畏自然生命,并尝试着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在不侵犯他者生存权利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然而,在《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老人出海时,说大海是“一时大开恩典,—时不肯开恩的力量”。这—次它就没有开恩,让他功败垂成。当老人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岸上时,不由感叹:“我出海太远了。”在自然面前,老人有他的态度,他的目的,但自然本身并不由老人,也不由我们来设计、选择,甚至不为我们所了解,它有自己的逻辑。老人在自然面前的姿态和取舍展现了人类的主体性,最后却被证明是虚妄的甚至是虚伪的,自然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困惑和梦想。

《老人与海》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明威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这部1952年出版的小说有很大关系。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赞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英国作家赫贝茨说海明威的小说引发了——场“文学革命”,这些赞誉,《老人与海》同样当之无愧。小说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象征。尽管海明威十分反感研究者把他的作品和任何象征扯在一起,但《老人与海》确是一部玄远深邃的小说。海明威选取渔猎这—人类最原始也最自然的生存活动作为表现对象,并过滤掉一切特定社会和时代因素,用华丽而纯粹的大海背景加以衬托,还让主人公念着抒情性很强的独白。海明威如此做法,使作品的整体结构直指远古神话原型,从而扩大了作品的涵盖性,使作品能在广阔的人类背景上衍生和推导出更丰富的意蕴。再如其中反复出现的非洲狮子意象。非洲是美国文化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与美国民族的构成联系在—起。老人早年到过非洲,从小说的隐喻分析,那是他的朝觐和寻根之旅,于是,非洲的雄狮就成了力量和不竭的生命源泉的象征,他的个体行为也就与民族祖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他从中汲取力量,也在表现着这种精神。《老人与海》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这成为他文体的最大特色。赫·贝茨就这一点形象地写道:“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于是,“随着亨利·詹姆斯复杂曲折的作品而登峰造极的—派文风”,如同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了个干净”。读了《老人与海》,对这—点无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