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的“留白”|课堂留白的意义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它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古典诗词也极其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的艺术境界,让读者(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要求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课外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从而将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

一、在延伸阅读处“留白”

我们在处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时,有时不必每节课都把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而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人与自然”,可以通过师生商讨设计这样一些课外拓展类练习:查找收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歌或诗句,阅读描写四季自然景物的散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又如第六单元“想象世界”,可以通过课堂情景创设留白:“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神话、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这些故事非常有趣,大家还记得吗?读过的同学可以再重温一遍,没读过的同学可不要再错过这一次机会喔。给大家十天的时间阅读和准备,我们来举行一次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大赛,好不好?”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厌其烦讲述这些故事,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效果不一定比“留白”式的处理好。

二、在质疑碰撞处“留白”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念碰撞的情景,有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学《人生寓言》中“落难的王子”,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留白”式的思考题:人在挫折、困难中才能磨炼意志,战胜脆弱,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这一问肯定会引发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后再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敢于挑战教材和老师,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激发创造意识的重要环节。有位老师是这样给《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和《天净沙·秋思》两首诗“留白”的:通过我们的朗读吟诵、赏析理解,大家仔细观察两首诗的插图,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外思考并动手作些改动。这样既把诗的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放在课内,不至于冲淡诗歌朗读、吟咏、赏析的要求,又能通过“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三、在联想处“留白”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对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阅读中借鉴和习得、从而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大有益处。如《童趣》一课的教学,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再如传统篇目《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两个骗子会逃到哪儿去等等?如果仅仅在课内大而化之地说几句,我觉得是对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这一教材资源的淡化。在课内“留白”,在课外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那岂不是更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

四、在探究创造处“留白”

如对《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的主题解读,除把诗中的山理解为艰难险阻、海理解为理想境界之外,还可以有许多新的解读方式:山可以理解为传统和习惯势力,闭塞和守旧风气等;海则可以理解为创新、开放思想等。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留白”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话题,也许学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有时是刻意为之的,有时则是因为受课堂时空限制以及教材重点的要求,是“随意”为之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留白”,都要求起到铺垫、蓄势的作用,从而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