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初三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S版初三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鸽 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鲜丽!(《新青年》1918年)

 从艺术上来看,这首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开风气的新诗理论。如胡适曾指出:关于新诗的音节,靠的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韵方面,可以有多种自由,或?用现代的韵?,或?平厌互押?,?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至于艺术表现方法,则需要用?具体的做法?,换言之,?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多种明显的逼人的影像?((谈新诗》)。对照《鸽子》一诗,正是如此。首先,该诗的音节确实大体上做到了自然和谐,全诗基本上用自然的语气一气贯注下来,相当流畅;其次,该诗注意押的,且全诗又押同一韵(i),然而诗中用的又是现代韵,也不受平区限制,这样,全诗既自由地表达了思想,但又具有诗歌的音乐感;还有,该诗的主旨(表达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自豪感)虽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确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研身映四?这幅鲜丽的画面上,这就避免了?抽象的题目用抽象的写法?的弊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917年10月,北京)

 新诗运动虽从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能容纳新的内容。如果说胡适对于新诗运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倡白话人诗与诗体解放,那么刘半农对新诗运动的贡献则在于他能更鲜明地或者说更直接地强调诗的精神的革新。旧持发展到清末,由于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诗体的束缚与文言的陈腐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诗体、复苏语言的功能便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旧诗之所以旧,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闭性,还在于内容的陈腐老朽,这就是说,新诗运动必须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同步变革。刘半农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运用正在尝试着的新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真?;?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新诗要汲取自《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善于在?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显然,这首诗明显地借鉴了传统诗歌,尤其是在意念与表现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暗示与启迪,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首诗还显示了刘半农运用语言的工力。叙事与描写简洁概括,人物的语言鲜明有个性,诸如老爷的语言漫不经心,显示其富贵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语言强烈,节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愤怒之情。

 术语:意象

 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间联系方式而言,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意象隐现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与此不无关系。

 《再别康桥》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