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急于挖自己的祖坟?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是全中国人的骄傲和人人有份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份遗产并将它们一代代地传送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使得有些人又按捺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激情,打算为这大好局面更快地发展再一次“荐言献策”。更有位所谓“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已经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最佳时候了:“今天打开秦始皇之墓是大好时机,二千多年来最适当是今天,不要再等了。”此人宣称打开秦始皇的陵墓,可以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并且声称自己“愿意花起码二千元进去勾留半天,细看一下炎黄子孙二千多年前的真实文化,而愿意花钱更多的君子数之不尽吧。赚这种钱对社会有利,对世界有利,说不定西方的君子会多一点敬重我们的以往。”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是何以晋身于教授职位的,我不得而知。但他以上的呓语如不能算作“胡唚”的话,倒与一个中专刚毕业挂上“导游”牌的小女孩要开拓自己的业绩时想的东西完全一致。但拿“说不定”的事情做结论,这是一个“教授”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吗?你拿二千元进去勾留半天,拍拍屁股就走了,剩下的东西如何保护?  不知该“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发展和作出前瞻性论断时是否也靠得是“没有保证书”、“有恃无恐”的态度?但你靠这样两条行事,能算做是科学的态度吗?能保证打开始皇墓后文物的安全性吗?五十年代时开挖定陵的教训我们还没有忘记,那时有些“权威人士”贸然给国务院提供开挖的建议,说什么能从中了解许多明代的历史,对认识文物、保存文物利大于弊等等。但开挖后的结果如何呢?不但万历皇帝的遗骸在后来的文革中被焚之一炬,他的棺椁等器具被掀入山沟,就是被“保护下来”的丝织品后来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回忆道:“即便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我们真是太无知啦”。古代丝织品的保护到现在也是一个考古界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不知道这位经济学家宣布:“今天科技没有问题了,可以做到应有的保护。”他能拿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不妨教一下中国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为打开始皇陵做点儿实际的准备工作。否则的话,你花二千元进去也看不到多少东西。  鉴于开挖明定陵的教训,国务院早就明确规定:禁止开挖所有的皇陵。当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考古专家”郭沫若,其后因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内看到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原作,不惜再次向周总理荐言,要求开挖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遭到周总理的一口回绝:“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据说郭沫若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到死对此事都耿耿于怀。但他的这种行径,除了给自己科学研究事业的权威性带来不少非议而外,不会有多少人赞同他的。因为这明显是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的做法。违背了民心,也不讲究科学,枉担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名头。  据当时参加过马王堆汉墓挖掘的考古人员介绍:打开马王堆墓后,发现有盛食物的器皿。掀开盖子后,发现里面有切好的藕片。当时只来得及拍了两张照片,待把这个容器从墓中拿到旁边的屋里面后,这些藕片已经化掉了。所有的文物保护专家除了干瞪着眼睛看以外,没有一点办法。(见熊传薪著:《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长沙马王堆汉墓》)不知这位宣称“科技没有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有什么高招儿解决这类问题?  当年曾任定陵发掘队队长的赵其昌说:“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他亲眼见到,那些被从地下陵墓中取出来的文物,并没有得到比它们在地下更好的保护,也没有发挥它们让人们了解历史、认识文物价值,从而推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的作用。而是被人们或者自然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毁坏掉了。他们这些为祖国和人民找寻历史遗珍的人在自己的手里把找到的珍宝毁坏掉了,能没有负罪感吗?所以现年已八十高龄的赵其昌认为:现在吵着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这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了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作一种猎奇来看待,包括一些考古工作人员。其实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真正在考古一线工作的人,那些坚持“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那就是历史价值”的人们,对以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这种急于向老祖宗要经济效益的做法和论调都有着清醒地认识。据《南方周末》报道: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了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等因素的影响。北大考古学教授、秦陵研究专家赵化成刚刚完成了秦陵的勘探工作,他认为:“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其实,这次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指出:帝王陵有些省份为何一直主张要挖?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沫了,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说,“帝王陵不能随便动。挖乾陵都不成,何况秦陵?”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短时间内富了,但未必短时间内学识水平和人品修养就能相应地提高。因此,社会上有比较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做为一个满头白发、蛮有“资格”的老教授来说,在涉及自己并不精通的学术领域时讲一些外行话就不慎重了。如果这些话里透露着自己的功利心和媚俗的铜臭味的话,你就不怕自己的“教授”身份擦价了吗?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是全中国人的骄傲和人人有份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份遗产并将它们一代代地传送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在没有确实把握的情况下贸然开挖古代帝陵,用来换取一时的金钱和繁荣,并用以讨外国人的欢心的话,其结果将会是不但断送了千年的文化遗产,无以向我们的后人交待,而且也必将因无知地损毁世界知名的古迹而遭到国内外的一致谴责。这是正理。  顺便问一下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我们中国人的***同祖先,你认为他动用七十万人修自己的陵墓是“发神经,很大的神经”,难道你在不解决上述这些技术难题、不顾及国家政策、不尊重考古界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的情况下,硬要“赶得上把始皇的墓(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前打开)一视天下,热闹一下”,这种做法能算作是神经正常吗?为何要置应负的历史责任于不顾而急于挖自己的祖坟?你就不怕地下的祖先骂你是“不孝子孙”吗?来源: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