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康桥在哪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的......”
赏析:
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的时候自己是31岁,已经是中年的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那个曾经发生过如此美好回忆的地方,他一定十分怀念当时的人包括当时的自己。徐志摩用最简单却又最美的词来形容那一段岁月、那一次初见或是当初的自己,所以他的意象用的十分单纯、温柔。
徐志摩追寻林徽因回国后,作为诗人的声名大振,但是在爱情上却苦苦得不到林徽因的答复。这让徐志摩十分苦闷,这时,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是一个才情兼备的女人,也是当时有名的交际花。徐志摩与陆小曼互相欣赏、一拍即合。但是,两人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却是十分艰难的。
因为陆小曼与徐志摩恋爱的时候,陆小曼已经结婚,所以,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婚外恋。在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最后走到一起。本来,好不容易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了,但是婚后生活却并不如意。徐志摩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并不快乐。加上,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新月社”也渐渐沦为上流的高级俱乐部,渐渐消磨了诗人的心性。所以,在这样一个爱情和理想营造的“彩虹似的梦”中,也产生了一种失望与梦想破灭之感。
对爱情的失望之后,便是对一切的怀疑。于是诗人发出了第五段的疑问:“寻梦?”这是作者在失望之后对一切的怀疑,也是对自己的叩问。下面便是不堪重负的“出走”:“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他想一走了之,“向青草更青处”不就是说往更远处更深处逃避吗?诗人甚至幻想了“出走”之后轻松:“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多美的场景啊,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单纯与美好。但是很快诗人便清醒过来:“但我不能放歌。”
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一则是一种无奈,二则是一种纠结。最后,诗人回归现实,意识到很多事无法回到原点,人生中也有太多的无奈。此时,也许诗人是哽咽的,也许诗人是决绝的,也许诗人是豁然开朗的。他选择沉默地告别康桥,告别他的过去,告别他的青涩与轻狂,告别他的失望与无奈,告别一切。
所以,经历了这第二次告别康桥的心灵旅程,他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那个潇洒的自己,说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