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刘海军老师是哪里人?其文学创作特色如何?

刘海军:文学创作让心灵保持年轻态

作者:粤北浪子

人物小档案刘海军,男,1971年生,汉族,广东英德人,广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任英德新闻采编部副主任,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新闻、评论、调研文章数百篇,***200多万字,获国家、省市级表彰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30多次,10多篇文章分别入选有关作品集。

一、工作忙碌:更有愉悦感和成就感

笔者曾多次约访刘海军,未果,原因是他很忙。作为英德新闻采编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单位“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事务多而杂,很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作为一位一线新闻采编人员,采访、开会、下乡、出差、写稿,时间缺乏规律性,不好安排;作为一位作家,在进入创作状态时,往往不忍心打扰。

今年是刘海军的本命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他先后在教育、文化、宣传等系统工作和历练,曾是英德市最年轻的中学校长,供职的单位转来转去,没变的是依然拿笔,在文字的肥田沃土里深耕细作。进入而立之年,刘海军一路走来也算小有斩获。在厚厚的一叠用稿通知和获奖证书上,记者看到,近年来,他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发表新闻、文学、论文等200多万字;新闻报道方面,多次获全国地市报新闻奖、广东省新闻奖、清远市新闻奖;理论研究方面,曾获清远市社科理论成果“政府奖”;家庭读书方面,获评清远市第二届“十大优秀书香之家”之一;其他方面,获广东省、清远、英德三级政协、宣传、文化、纪检监察、老促会、工委等单位表彰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30多次;10多篇文章分别入选有关作品集。

刘海军兼任的社会职务还有:英德市委讲师团成员、清远市作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政协特约文史资料撰稿人、英德市政风行风评议团成员、英德市效能监督员、英德市委党校特聘教师、英德市政协文史委员等。

“工作忙,说明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得到了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这种忙是充实与愉悦的,”刘海军说,“比起某些迎来送往、吃吃喝喝的应酬忙,端坐一方、手脚不停的搓牌忙,是另外一种感觉,更有成就感。”

二、文学启蒙:听着收音机接触四大名著

刘海军的家乡是中国麻竹笋之乡—西牛镇沙坝村沙塱组,一个离西牛墟镇几十公里的偏远小山村。“那里山高林密,交通靠步行,通讯靠嘴吼、运输靠肩挑,去读书要翻山越岭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中午还要回家吃,一天四趟来回,不说累是假的,但比起那些上不起学的同龄人,我自己感觉幸福多了,”刘海军回忆起少年求学路,不无感慨,“我们那条村子,从小学到高中,班上只有我是那个村唯一的学生。”那个时候,在他所在的村子里,几百人口,除了小人书,课外读物几乎为零。“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但我的文学启蒙得益于收音机里的‘讲古’,”刘海军不无得意,“当时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每天下午六点,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都会准点开讲,由知名讲古人张悦楷、林兆明、吴克等讲播,他们将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故事主题突出,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可以说,从电台讲播的故事里,我在十岁左右就大致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有了了解,其中一些篇章、情节、人物关系还可以背出来;此外,《杨家将》《说岳全传》《朱元璋》《隋唐演义》等也是先通过收听广播,后来才阅读纸质文字的。”后来,家里的收音机坏了,况且,使用干电池的成本太高,家里太穷,没上过一天学的父亲干脆剔除了这一笔开支。求知欲望旺盛的刘海军,就跑到附近村子里有收音机的人家“蹭”听。刘海军记得很清楚,又一次,邻居去一两公里远的深山里种木薯,没伴,就叫他同去,回报是“有收音机可以听古”,为了能听讲古,他不顾山路迢迢欣然前往。“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听广播绝对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文化享受,我最初的梦想就是能阅读到更多的书籍,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想写些文章。应该说,文学梦想就是在孩提时就萌生就点燃了。”

三、文史视野:投向英德历史文化

刘海军坦言,虽然文字工作劳心劳形,付出与收益是不对等的,但还是乐此不疲。如果说人生需要精神支撑和寄托,那么,当自己就是文字的主人,指挥着文字以各自的姿态排列组合,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人文情怀时,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003年,原《英德报》停办,刘海军调到了英德市文化馆。在文化馆工作的短短九个月间,他奉命与有关人员一道开展对岩背、黎溪等地的历史文化调查,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寨尾,掌握第一二手创作素材,潜心写作,为《神奇的岩背》《人杰地灵的黎溪》提供了量多质优的稿件。之后,参与了英德市组织的《跨世纪的足迹》《英德历史文化》《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德文艺》等组稿和编辑工作。

得益于对英德市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近年来,刘海军主笔的深度文章《英德摩崖石刻:石头与文字***生辉》《苏轼留给英德的文化记忆》《英德牛栏洞:人类稻耕文明的原始地》《西牛:青青竹叶说传奇》《刘璇公诞:一张缀满根亲文化的绿色请柬》《英德岩背:石头石阶说传奇》《江古山围楼:建筑学与军事学的典范》《英德:中国蚕桑之乡的不老传说》《望埠:遵旨营造的百岁牌坊》《浛洸大塘村:客家人的古村落》《老地湾:彰显清代特色文化与繁荣的古村落》《张屋村:文墨飘香三百年》《残垣荒草西华寺,六祖慧能曾种茶》《水边四点金:一座走过百年风雨的古民居》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相关报刊发表,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专业权威点评,这些文章“既有历史沉淀,又有现代新貌;既有故事传说,又有现实对比;既有思想深度,又有阅读亮点”,颇受读者欢迎,认为“写得好”“很爱看”。有关主流网站纷纷予以转摘、转发。

四、文学创作:写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

“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起,我一直是语文老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学生”,刘海军不无自豪地说,“作文写得较好,主要原因是写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当然,合理的艺术加工也是必要的”。有两个“第一次”,刘海军至今记忆犹新:1988年,读高一第一学期那年,第一次在公开报刊《园地》发表习作《仙水岩记游》,得了一块钱稿费作品;1992年7月,第一次在当时的《清远报》刊发了批评性报道《美满的生活变苦了,和睦的家庭散心了,这都因为——赌博》,文章见报后,虽然文中当事人姓名用的是化名,按理说不具针对性和侵权,但还是引发轩然大波,当事人纠集一伙人上门无理取闹喊打喊杀,幸亏时任英德市委新闻秘书丘展良先生和当地党委政府及时施以援手,事件最终得以妥善处理。

在刘海军眼中,有两篇文章值得提及。2010年,英德市开展“‘鸿达玻璃杯’做企业的贴心人”,他利用工作中掌握的资料,撰写了报告文学《六年间的精彩蝶变——英德市全力打造经济工作一号工程》,获得一等奖,后来在《清远作家》2011年第一期刊登了。2012年3月,英德市开展实施“桥头堡”战略征文,经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几易其稿,刘海军撰写的《发挥“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打造“桥头堡”战略的“英德样本”——来自清远工业主阵地英德的深度报告》在众多参赛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所有评委的青睐,捧走一等奖一万元。该文刊登于中***清远市委学习参考刊物《北江》杂志2012年第二期。

刘海军喜爱文艺创作,纵观其作品,涉及面广是一个显著特点,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报告文学,都有所猎涉和尝试。“当然,重点还是散文创作,写这类文章的好处是思想可以天马行空,笔触可以自由驰骋,结构可以意随心行,篇幅可以伸缩自如”,刘海军说,“也正因为如此,要创作出立意高远、语言精致、文字耐看的散文,也更难,更要用心。”

对于读书的作用,刘海军引用了一句名言,“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刘海军表示, “以书香为友,与博览同行”,会让心灵得以浸润,思想得以纯净,境界得以高远,心胸得以辽阔,因而整个生命状态保持阳光、朝气、年轻、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