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亲民—应为“新民”。新,动词,革新。即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现代解说大对小而言:大学所学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而小学所学乃是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节,学习诗歌、文章、武艺之学;因此,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讲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近、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就是大学。因此,《大学》思想所传播的学问,是教人如何做人、从政、修道的高深学问;纵观儒学之目的,其最终之意义即在于“求仁得仁”这是它最高的境界。而“仁者,人也。”其全部学问,即表现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者,乃在于人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这就是人心、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故“仁者爱人”,即有爱心、同情心、善良心,这一切全是人的自觉。若这个自觉一旦丢失,这人就陷于被动,久而久之失去自觉,失去人格,则人心晦暗没有光明,行事违仁悖理就如禽兽一样,故而违法犯罪现象随即出现。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的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也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並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的好不好。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人,只有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在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