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颓废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颓废主义

始于十九世纪后期,后又流行于西方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文艺思潮。当现代资本主义转入垄断阶段之后,社会的动荡、矛盾日益加剧,人们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开始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没落、颓废、悲观厌世的精神危机。颓废主义文艺思潮正是这种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反映。作为艺术美学中的历史性范畴,颓废主义内涵是很宽泛的,它泛指从后期象征主义直至超现实主义等多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巴那斯诗歌流派主张诗歌应脱离社会和政治,刻意追求形式美感,内容多消极颓废,可算为颓废主义的滥觞。法国的波德莱尔、韩波、魏尔伦,比利时的梅特林克、英国的艾略特等一大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后来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派别,都在理论与实践上发展了颓废的美学倾向,一度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颓废主义的***同特征,主要在于都标榜“为艺术而艺术”,否认艺术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否定传统的现实主义,对现实社会多抱有憎恶和不满情绪,把主体的主观感受凌架于客观世界之上。正如俄国颓废派诗人巴尔蒙特所说的: “我仇恨人类,我要赶快从它那儿跑开。我的唯一的祖国,就是我那冷落的灵魂。”他们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力图借助抽象的反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冲动和情绪的真实,乃至精神的创伤和变态心理,想把“纯艺术”作为其精神危机的无边苦海中的方舟。逝去的、垂死的、神秘的东西也都成了他们的重要表现内容,死亡、血污、 畸形、 丑恶、幻觉、直觉、意象、怪诞等等都成了他们寻找诗意的题材。作品多是灰暗幽冷,晦涩难懂,充斥着消极、颓唐和神秘色彩。过分的反传统、反理性、过分放纵主观随意性,使一思潮明显地背离了“美的规律”。这一思潮,作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种复杂的文艺现象,在思想内蕴与艺术形式上有其消极性和某种进步因素的两重性,对之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