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因何而起?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二句,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抒发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当时诗人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将“吴楚”与“亲朋”联系起来。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
末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仍是登楼时所感,但是已由感怀身世推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诗人广阔的胸怀,并未因身世漂泊而意气消沉,仍怀有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
扩展资料
唐代诗人杜甫《登岳阳楼》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1、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2、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
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