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吏部尚书杨巍是哪个朝代先祖的后人

据侯玉杰《滨州百位名人录》中记载:明朝吏部尚书杨巍是哪个朝代先祖的后人已无从考证。

杨巍,字伯谦,号梦山,又称二山先生,今无棣县无棣镇杨三里村人,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月出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曾任武进县知县、山西巡抚、陕西巡抚、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一、初出茅庐即与众不同

少年时代,杨巍学习刻苦,很早就有文名,17岁就考中秀才。他潜心研究理学,27岁考中举人。为了有个较好的环境,他曾经借住寺院读书,31岁考中进士。

初出茅庐,杨巍首先被安排在户部见习,奉派协理通州粮饷,因为出类拔萃,被派往常州府比较难治理的武进县担任知县。在上任前拜会巡抚时,巡抚当面告诫他要和当地的士大夫们保持距离,少说话多做事,免得出现失误。到任之初,杨巍在第一次和县里的头面人物见面时,倾尽肺腑之言,诚恳要求当地乡绅胥吏多加指教,得到众人的亲近和赞誉。在任期内,大家友好往来,无一人为难他。武进是常州府首县,诉讼案件堆积如山。杨巍从调查入手,认真剖析,均能据实断案。当地周姓兄弟因家产争讼,杨巍便教育双方珍惜手足情谊,使他们感动醒悟,消除了争执。武进县有一位豪强,历任的知县都遭到他的议论,唯独对杨巍恭敬有加。担任知县三年,杨巍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被推举为兵科给事中。上任不久,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期满,补授吏科给事中。

二、直言劝谏被外放山西

嘉靖皇帝以高压政策对待言官,很多谏官因言论不合遭到廷杖,被贬斥。杨巍多次上疏议论时政,他的奏章有理有据,直言但不过激,经常得到皇帝的赞许。因为倭寇横行江淮,祸害百姓,有许多官员因防守有误受到处罚,而负有重要责任的管理长江防务的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史褒善,却被吏部推升为大理寺卿。对此,杨巍上《江淮有事不宜迁转疏》,嘉靖皇帝阅后十分认同,不仅撤销对史褒善的任命,而且责罚了吏部官员。杨巍由此得罪吏部,被派往山西担任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杨巍主持驿站及公文传递事务,注意爱惜民力,减轻百姓负担,结存经费白银两万两,巡抚本打算挪作秋防军费,杨巍却坚持将余银退还给了各纳税户,博得山西百姓的爱戴。不久,杨巍升任口北道参议,任期届满,考绩又最佳,遂晋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防守阳和县。由于他屡建功勋,嘉靖皇帝特旨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宣府巡抚。在宣府,他以守为战,不冒险邀功。敌人不能从宣府进入长城内,改道由古北口入犯,京师戒严。杨巍接获警报,立即与宣大总督统兵入卫,兵至南口,奉旨回本镇抄袭敌人后路。他率军出击,直捣敌军老巢,斩首100余级,进犯京师之敌不战而退。杨巍以直捣敌巢功劳,获赏升俸两级。杨巍镇守山西8年,由于地方高级官员政见不合,遂恳求回乡赡养母亲。

三、书生带兵威震边关

在故乡侍奉母亲仅两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边关再次告急,杨巍又奉旨回京,任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到任之初,他首先招兵补充齐备了6000名戍边兵员,又募兵3000屯垦黄河北岸,以增强那里的防御能力。杨巍还不惧权贵,重新核查被藩王巧取豪夺的军屯土地,将其悉数追回。不久,山西又告急,朝廷大臣***议要由杨巍再次担当重担。隆庆元年(1567年),杨巍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从陕西到山西,他单骑行边,修缮城堡,裁撤臃兵,仅精简军费就达十余万两,沿边一千余里,各处城堡焕然一新。当地有著名的大盗李九经,为害多年,杨巍亲笔给他写信,晓之以义,陈以利害,李九经翻然悔悟,解散部下,三晋大地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在山西巡抚任上,杨巍未曾有过一次失误,因军功、政绩均卓著,不断得到皇帝的表彰。“凡四受金币,一升俸,累徙官,自副使超为中丞,人皆以为称。”

四、忠孝两全孝子典范

隆庆三年(1569年),因母亲年迈,杨巍辞职回乡孝母。隆庆六年(1572年),神宗皇帝继位,朝廷大臣和御史们联名举荐杨巍。杨巍再度被召回京,升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谭纶,恃才傲物,唯独佩服杨巍,凡有部务事情,必定先征求杨巍的意见。万历二年(1574年),再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此时,发生了江南少年王大臣闯入皇宫的事件,案件交杨巍审理。部分大臣欲兴大狱,主张以刺客罪牵连前任首辅大臣高拱,杨巍坚决不从,经审理以盗窃内府财物罪判处王大臣死刑,既保全了国家颜面,又避免了株连无辜。事后,他第三次上书,请求返回故里侍奉母亲。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年近百岁。

杨魏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岭。他专门开辟了小花园,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时令菜蔬,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赏,子孙罗拜敬酒,使老母亲欢欣称心。老夫人一百多岁去世。杨魏居家守孝三年。万历十年(1582年)孝期满,晋升为南京户部尚书,不久,改任工部尚书。当时,朝廷有关于建造行宫的争论。杨魏据理力争,成功地阻止了皇帝的计划。不久,再调任户部尚书,晋升吏部尚书。

按照明朝的规定,本来由六部分掌天下事权,内阁不得越俎代庖。至严嵩为首辅大臣时,六部权力被部分剥夺,到张居正为首辅大臣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如同属吏,祖制由此改变。这时的杨巍执掌人事工作,无论推举辅政大臣,考选科道政绩,重用老臣名士,报批各衙站奏章,无不朝报而夕获批,从不耽误。至于一般官员,更是随报随审,不留空缺。杨巍主掌吏部7年,两次主持全国性考核官员,均以公正宽恕见称。“一时纷结,赖公而舒。”只是吏部无权,权归内阁,杨巍仅凭个人资望尽力而为,又年老体弱,不得不遇事多听从宰辅申时行指挥,因此声誉渐损。在处理御史弹劾科举考试事件中,他屈从了内阁的意见,又遭到御史们的连续弹劾,因此,上书皇帝请求告老还乡,被皇帝慰留,许多大臣又联名保荐,杨巍只得勉为其难,继续主持吏部工作。

万历皇帝怠于政事,长期不上朝处理政务。万历十七年(1589年)夏天,杨巍率同僚面见皇帝,请求皇帝上朝主事,万历皇帝颇不高兴,到了秋天,万历皇帝仍不上朝,杨巍再次率同僚恳请皇帝上朝主事,被皇帝责备为沽名钓誉。来年,杨巍因年愈七十,屡次上书辞职,请求告老还乡,终获批准。皇帝特别要求沿途驿站给予照顾,并按照杨巍在职时的俸禄如数供给。

杨巍返回家乡后,心中依旧装着天下大事。他90岁高龄时,皇帝特旨慰问,并晋阶“柱国公”,他在答谢的奏折中,还向皇帝申明朝廷派出矿监的利害。明朝末年党同伐异,朝政混乱,杨巍深为叹息,他感慨地说:“天下之乱,不尽由小人,大半由君子。君子与小人争,常不胜,而小人得逞其奸,宋事可鉴也。”家居15年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一月底,杨巍病逝,享年92岁,追赠少保。

杨巍去世后,大学士叶向高为他写了墓志铭。评价他:“近世大臣,功名寿考,得全于天,人未有及公者。”杨巍的母亲活到104岁,在她百岁时,皇帝命在无棣城内建造“荣寿双全坊”,以示褒奖。无棣城内另有两座专门为杨巍建造的牌坊,一曰“太冢宰坊”,一曰“宫保坊”。

五、出将入相文名远扬

杨巍不仅仕途通达,其理学、文学均有很深的造诣。“论学主明明德,论治主六经,论时政则主大学衍义”,是知名的学者。传世作品分别辑为《存家诗稿》《续存家诗稿》,***三册十卷近千首,前八卷在清朝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

《武定明诗抄》和民国修《无棣县志》等文献,都给予杨巍极高的评价,大量收录了他的奏稿、诗词。描写无棣风光的诗作倾注了诗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如《登马谷山》:“平地突然出一峰,登临若立碧芙蓉。盘河水绕疑奔马,古洞云深见蜇龙。影落沧溟高气象,路经葭苇少行踪。老僧已许岩头住,为我先载万个松。”《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草色潇然遍野城,高秋登眺雍门情。丘墟那复论前代,变幻真堪笑此生。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古今俯仰元超忽,底事犹耽世上名。” 《秋日同古司马游西河》:“风烟摇落九河秋,我辈携觞岂浪游。欲向古今穷故道,还从天地乞沧洲。沙凫暮有千群起,霜叶晴看两岸浮。纵使乘槎上银汉,何如此处老渔舟。”《宿小山望海寺》:“岩头灯火起,几处见僧房。萝薛昏初夜,星河满上方。人归山店远,磬入海天长。明日正东望,蓬莱接混茫。”既为跃马疆场的将帅,又为地方父母官,杨巍情感细腻,对基层民众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如《村中逢老人》:“八十村翁独倚门,子孙逃尽一身存。自言耕凿无筋力,朝夕充肠是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