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有什么名人?

高安名人 契嵩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镡津人(今广西藤县)人。7岁出家,13岁落发,翌年受具足戒。19岁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晓聪禅师门下得法。庆历间 (1041~1048)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居灵隐寺永安精舍。时著《原教》、《孝论》等十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义理相通,驳排佛之论。又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对禅宗史有较大影响。观察李公谨奏请赐紫方袍。开封府尹王仲义复奏,请诏付传法院将其著述编次入藏,赐号明教大师。朝中自丞相韩琦以下,莫不崇敬。后辞返钱塘,受太守蔡君谟礼遇,住佛日山。数年后仍退居灵隐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坛经》,并著《六祖法宝记叙》。后人集其论著、书启、叙记、诗歌、碑志为19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朱轼 三朝帝师---朱轼墓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邓璠 邓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韫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 邓璠-功绩 在任兴办学舍,振兴教育,感化民众,有奉职循理之风。权知袁州刺史6年,诏敕复任。时遇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政局动荡,社会难以治理。唯独邓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善治袁州,获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拥篲贲临郡齐迎。”的极高声誉。因赣东北战乱,璠携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为江西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享年72岁,葬于白芒蟠龙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为其封禁题碑。璠夫人李氏,诰封韩国夫人,唐宝历元年(825)生,唐天复三年(903)殁,享年79岁,亦葬白芒蟠龙形。璠有二子: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刺史,在任而卒,未详其后;长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享年70岁,葬白芒蟠龙形。璠第六代孙梅魁从白芒迁居安福瓜畲,其后在吉安庐陵等地繁衍发展。 释惠洪 惠洪字觉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时尝为县小吏,黄山谷喜其聪慧,教令读书。后为海内名僧。以医识张天觉。大观中入京,其得祠部牒为僧,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张、郭得罪,觉范决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斋夜话》等书。 释惠洪-简介 青玉案——释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 日永如年愁难度。 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知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 一寸柔肠情几许? 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刘恕 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钧山人。父亲刘涣为人志洁高尚,刚廉不挠,有文词,精于史学。刘恕以后的成才及为人无不受其父的影响。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八岁时,家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他立刻举《论语》“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对,一座皆惊,可见他幼时即已熟读经书。十三岁时,他想应制科考试,一次他去拜谒宰相晏殊,向他请教,反复诘难,连这位著名的词人也被问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岁的刘恕登进士第。当时皇帝有诏,能讲经义的考生另外奏名,应诏的只几十名。主考官赵周翰向刘恕提了二十几个关于《春秋》和《礼记》的问题,他对答如流,先谈注疏,再列举先儒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考官大为惊异,遂擢他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为高等,但廷试却没有考中,便再让他到国子监试讲经书,又列为第一,一时名动望洋兴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始修《资治通鉴》,英宗命他自选馆阁英才当助手,刘恕首先入选,迁为著作佐郎,专在史局修书。后司马光因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刘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请求到南康(今星子)监酒税,归养自己的父母。熙宁末年,刘恕改任秘书丞,赐五品服色,诏他在家修书。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刘恕以风挛疾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其父刘涣将他葬于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将他迁葬于江州德化县(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龙泉。 刘恕为人廉洁刚直,是是非非,未尝以语假人,很有其父的遗风。他曾当过巨鹿主簿和和川县令,史书说他“严簿书,束胥吏,抚鳏寡,绳豪猾,纤细曲直,可为后世法”。因此,一时能吏都自以为不如。在政治上,虽然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并不象某些人那样,当面表示赞成,背后进行诋毁,口是心非。他总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议其得失无所隐”。对质朴厚道者,他会亲之如兄弟;而对那些奸佞谄谀之徒则疾之如仇(雠)。他家非常贫困,可他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与“不持一石砚”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称。有次他从洛阳南归,时令已届初冬,可还没有有御寒的衣物。临行之时,司马光送给他几套衣袜和一床旧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辞谢,但司马光执意要送,只好勉强收下,可他下次到颖州时,将司马光所赠全数奉还。司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点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见其廉洁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评精神是极佳了。他曾著书自讼,称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这种坦荡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刘恕不仅廉洁奉公,勤于政事,而且博览群书,深明史法。当时史书非科举所急,学者多不读。独刘恕能笃好史学,并对上下几千年间的史事,不论巨细,了如指掌。请看当时人张耒的概括:“其学自书契以来,于今国家治乱、君臣世,广至于郡国山河之名物,详至于岁月日时之先后,问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决。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闾室堂事。”这样博闻强识的人才汉色是难得的。难怪司马光对刘恕这个比自己小十三岁的晚辈推崇备至,他曾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惟刘恕耳。”在《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刘恕也最受倚重。司马光遇到纷杂难治的史实,多由刘恕处理。比如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群雄竞逐,九土分裂,传记讹谬,简编缺落,岁月交互,事迹差舛”。司马光认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编写任务就交给了他。至于编书的通部义例、编次安排、编修断限等问题,司马光都和他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实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刘等人都***推刘恕为先,认为刘恕”功力最多。” 刘恕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哈史学,献给了《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冬,司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一直退居洛阳,仍以书局自随。已告归南康的刘恕遥隶局中。为了与司马光面商修书事宜,于熙宁九年(1076年)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往洛阳。在南归途中,刘恕不幸遭母丧,悲痛欲绝,兼之一路风寒,不久就得了风挛疾,右手足偏瘫。可病魔并不能夺去他著作史书的坚强意志。虽卧病在床,仍然“苦学如故,少闲,辄修书,病亟乃止。”除负责所编的《通鉴》长编未完稿外,原计划撰写的《通鉴后记》也没完成,便赍志而殁了。对于他的死,司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为刘恕《通鉴外纪》定的序中,他叹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龃龉以没固宜,天何为复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刘恕还非常好学爱书。他自己虽藏书不少,“百楹书万卷”,但犹嫌不足,往往求书不远数百里,亲自去抄、读。毫州(今安徽亳县)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书,刘恕便亲自绕道到毫州借阅。宋次道每天设馔款待,以尽主人之谊,他却辞谢说:“此非吾所为而来也,殊废吾事。”是把自己关在藏书阁里,“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平时在家读书也总是废寝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顾;夜则卧思古今,或不寐达旦。“到病情恶化的时候,还在借别人的书来参校自己所著之书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柯茂谦,字退子,瑞阳(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遗民。事见《忠义集》卷六。 吴有训,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安最早的诗人任涛 在高安的诸多诗人中,最早的当属晚良的任涛。他从小就喜欢读诗写诗,乾符中(公无877年前后),数次应举,都名落孙山,常侍李骘视察江西,听说任涛诗作得好,就差人取来,读至“ 露搏沙鹤起,人卧钓船流”的诗句大为赞赏,说:“任涛真是奇才,为什么成不了名呢?我当极力举荐。”特令免去任涛的乡里杂役,并命县令对任涛加以礼遇,乡里的人听了,不免有些非议,李骘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内,有诗如任涛者,就和任涛一样,免去其役。”结果,没有一个人敢应,任涛一生和诗结缘,与当时郑谷、喻坦之等齐称“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诗集传于后世。 比任涛晚些时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诗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应举,都榜上无名,他写诗,记其实:“曾任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不随世祖重携剑,却为文皇再读书,”(《纳省卷赠为首刘象》)。从此绝意功名。后来,南唐李升镇守金陵,罗织知名突儒,沈彬献《山水园诗》有句“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李升大喜,授秘书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时年八十多岁,沈彬的诗有不少广为传诵的丽句、警句,如“数家渔网疏云外,一岸残阳细雨中” ;“清占月中三峡水,筑偷去外十洲青”;“幽鸟唤人穿林去,野狼寻果出去来“等等。 沈彬的儿子沈鳞,有道术,也喜欢诗,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没向县令打招呼,直诣办事厅。县令对这个不速之客很不高兴,戏之曰:”沈道士何时成道?”沈鳞当即以四句诗回答:“何须问我道成时,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药苗人不识,体含金骨俗争知?”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