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是什么意思? 谢谢
意思: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
出处: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召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节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译文: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
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扩展资料这篇文章记叙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逼,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
“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百度百科-召公谏厉王弭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