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伯容的青萝馆和兰溪杂咏诗(下)

石关石关深处路萦回,转壑松风拂面来。十里花源行欲尽,禅门忽傍翠微开。

笺注:石关,离老城东南十里,赶山下金兰大路上,明代属紫岩乡三十二都,杨溪从中穿过。相传古时在此垒石为关隘,故村名石关。村中多古迹,原有石关寺和石关桥,风景绝佳。今留有明嘉靖朝福建布政使章侨(1488~1543)墓道、牌坊和石像生等遗存。

风秋潭(原注:相传陆沉为潭。)陵谷由来屡变移,忽沉平陆荡寒漪。即今潭水深千尺,依旧桑田未可知。

笺注:风秋潭,去县东十五里婺江中,万坛溪(马达溪)于此汇流。长五里,深不可测,传说由陆地下沉产生。江伯容诗反其意而言,说:既然风秋潭是平陆下沉所至,那么千百年后此深潭或许重新会变成桑田。

板桥浦(原注:溪上有芙蓉峰。)浦口风微日欲西,轻舟宛转泛回溪。遥看东岭千重里,一朵芙蓉翠色低。

笺注:板桥浦,在县城东南二十五里双溪口,以板桥得名。明代为紫岩乡辖地,有铺递设于此。双溪汇入婺江,浦口溪中有岩状芙蓉,乡人雅称其为芙蓉峰。

竹马馆寂寥山馆野桥分,几树杉松映白云。歇马欲沾村店酒,谁家碪杵隔林闻。

笺注:竹马馆,明代金兰齐界的一处驿馆,后习称为地名。《明.一统志》载:竹马馆“在金华、兰溪两界之间,每郡太守入境,多候伺于此。”距兰溪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是金兰大路必由之地,今归婺城区管辖。明末清初的大戏剧家李渔也有《次竹马馆》诗,诗云:“岁暮难为客,天寒易落晖。路终疲马健,村到朔风微。处处愁云黯,家家败叶飞。预知今夕梦,不去且言归。”写的是冬天的竹马馆和作者当时纠结的心情,而江伯容的诗则是写竹马馆自然风光,轻松随意的多。

北浦桥碧涧淙淙绕郭流,平桥横架接芳洲。少年结伴游何处,蹀躞香尘并紫骝。

笺注:北浦桥,城北后沙溪与后山溪汇流入河处有北桥,外为塘湾沙浦。明代有平桥横架,清代改成石桥,今已不存。

桃源渡柳媚花明雨乍晴,江桥沙路净无尘。轻桡欲向桃源渡,***逐春光曲水滨。

笺注:桃源渡,去西北五里兰江上。明以前中洲滩与黄湓滩之间有桃源滩,滩头多植桃柳,春和景明之时桃红柳绿十分宜人,说是桃花源也不为过。虎溪水由此入河,溪上有桥,江伯容诗即指此地。

黄湓(原注:二皇仙人故里。)城郭人民事已非,空余石室锁烟霏。纵令化鹤归华表,谁识当年丁令威。

笺注:黄湓,在城北四里兰江边,其下有黄湓滩,明代为铜山乡辖地。古称深泽,多池田沼泽,年长月久泥沙淤积成溪滩湓地。相传晋惠帝年间黄(同“皇”)初平父母定居于此,后分别于太宁三年和咸和三年生初平兄弟。初平牧羊至金华山(一说兰溪黄大尖)得道成仙,能叱石成羊,四十年后又度其兄初起升仙。晚唐舒道纪因作诗云:“松老赤松原,松间庙宛然。人皆有兄弟,谁得***神仙。双鹤冲天去,群羊叱石眠。至今丹井水,香满北山边。”至宋代邑人为纪念黄初平兄弟成仙后施善百姓,乃以黄姓为头改称深泽为黄湓。故江伯容在此诗题下作注,云:黄湓“二皇(黄)仙人故里。”全诗还引用了“鹤归华表”的典故,说:纵令二皇仙人驾鹤归来,也会象丁令威那样感叹“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而现今的乡人百姓恐怕也不一定认识你们!(“鹤归华表”的典故出自晋代陶潜《捜神后记》)至今黄湓仍有明代重修的“二仙井”遗存。

女儿渡(原注:溪上有红裙岩。)溪头绿柳拂晴沙,溪上红裙映晚霞。日落归人争渡尽,竹篱灯火是渔家。

笺注:女儿渡,在旧城西北二十里女埠,又称普济渡。正德《兰溪县志》载:女儿渡在平渡镇,“东西二百余丈,水甚湍悍,涉者病焉。宋绍圣中,邑人刘思恭维舟百艘以梁其上,因谓之普济桥,又谓之下浮桥。其后邑人刘藻、县尉李公彦相继修治,又因乡而改其名曰望云桥。其废久矣,今以舟而济渡。”故明以前普济桥己废,兰江上唯女儿渡供两岸旅客往来,渡口江中又有红裙岩景点。江伯容此诗写傍晚女儿渡落日晚霞、灯火渔家,红裙与绿柳相辉映的美景,可谓绘声绘色。又女埠原称女儿浦,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即有其称;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后,便知名于“东南江路”,元和时丞相权德舆《自桐庐如兰溪有寄》就写了这一带的自然风光;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有《女儿浦晓寒》歌咏其地;元代学者、世宗时监察御史王恽也有《兰溪县女埠道中》诗;明洪武元年(1368)在女儿浦置平渡镇,后又加设女埠巡检司。成化元年(1465)在此设义渡以方便行人,并在东岸建待渡亭,本邑硕儒章懋作《待渡亭记》,因记中有云:“作舟为义渡,以普济于众。”便名“普济渡”,这也就是江伯容此诗歌咏的“女儿渡”。

香溪山径晴光草露晞,兰香冉冉袭人衣。溪声几曲流何处,直下严陵旧钓矶。

笺注:香溪,源出外黄峰、茶山、孛罗山之水,西至姚郞,合社塘源,迳香山潭,至浦口入兰江。溪得名于香山,据明曹学铨(1574~1674)《名胜志》香山“去县北三十里,山产玉兰,无叶而花白有香,故名。”山下有潭,即香山潭,溪流迳潭而入江,因此名香溪。香溪入兰江后,直奔富春严陵钓台,故江伯容诗云:“溪声几曲流何处,直下严陵旧钓矶。”香溪不仅山好水美,而且名人辈出,号称八婺儒宗的理学家香溪先生范浚(1102~1150)就是当地人。

椒石簇簇群山势若奔,驱来巨石拥江门。巅浮浦树过帆影,脚插汀沙截水痕。

笺注:椒石,去县北二十五里兰江西岸有山岩突出,岩石呈赤黑色,似火烧焦,俗称焦石,雅称椒石。山上有广济庵和古栈道,山下有岩洞与江水平。明代设椒石渡,以便民往来东西两岸。山旁为监察御史邵玘(1375~1430)故里椒石村,乾溪流入村中泉湖。江伯容此诗形象地描绘了椒石的地形地貌和渡口风景,他的同时代人、曾任婺源知县的乡贤郑国宾(1519~1573)亦有《次椒石诗》,诗云:“系缆长松下,古庙瞰高岗。下有绵绵道,赭汗流路旁。东飞千里河,狂澜曳危樯。高楼驻行客,美人涤素觞。春风逐颜开,纤指沏清商。但写弦中怨,那知听有伤。停杯攀柳色,游子各沾裳。”颇有白司马《琵琶行》的遗韵。尔后,又有大戏曲家李渔的名联云:千年焦石无烟火,万古乾溪有水流。今岸边尚存邵氏家庙、石牌坊等古迹。

白雁山悠悠潭水发渔歌,雁影秋光蒲素波。几片征帆来近远,江门断处受风多。

笺注:在旧城北三十里兰江西岸,明代为纯孝乡辖地(今女埠街道花塘上首)。其形似雁,横峙溪滨,故名。其下为白雁潭。元代乡贤、大学者吴师道在他的《吴礼部诗话》中记载了一段掌故,他说:“吾乡兰溪,去城三十里,其地名白雁,次则望云山与建德接境。建德之镇山曰乌龙,旁一港通分水县,先君尝诵乡人赵叔嘉左藏说有人赋诗一联云:乌龙分水去,白雁望云来。可谓精确”。江伯容白雁山诗即写此处风光。

将军岩(原注:岩下有白马石。)将军战迹眇烟尘,片石空留白马名。惟有寥寥岩顶寺,隔江时送晓钟声。

笺注:出城沿兰江北行四十五里,与建德齐界处为将军岩,前临兰江,后倚崚岭,历来为军事要冲。明代为武昌乡辖地,今属香溪镇。宋季有邑将唐元璋与元军激战于此;明有裴、谢两将军在此扎营御寇,故名将军岩。因岩山如狮临水雄峙,又名狮岩。上有将军祠(也称狮岩庙)和问渔亭,下有白马石,又有隋代罗汉松一株立于祠前。江伯容此诗于寺锺声中呼唤古今,使读者于静景中闻白马嘶鸣,不失为明诗中佳作。他另有一诗,题作《狮岩寺问渔亭》,诗云:“突兀临无地,高悬绝壁深。涛声冲石险,峰势截江阴。远浦来渔唱,空林散梵音。孤亭堪四望,潇洒豁幽襟。”可参阅。(又:将军岩下杨村是兰溪境内海抜最低处,仅23米。)

三河戍山光水色***沉沉,古戍荒原不可寻。两岸人家深树里,数声鸡犬出茅林。

笺注:据雍正《浙江通志.古迹九》载:“孙吴置三河戍于金华之西部,唐咸亨五年(674)即其地置兰溪县。”又明正德《兰溪县志.卷一建置沿革》载:“唐咸亨五年(674)八月,始即其戍兵之地而置兰溪县,隶于婺州。”故三河戍在今旧城之东南隅兰江边,应无争议。但其遗址在明代已荒凉难觅,故江伯容诗云:“山光水色***沉沉,古戍荒原不可寻。”人们也只能在两岸绿树和鸡犬声中遥想当年了。此诗有的版本列于“风秋潭”之前,可见江伯容印象中的三河戍也与旧志所载相同。

以上二十八首兰溪杂咏诗,原题为《和徐伯阳兰溪杂咏二十八首》。徐伯阳即徐应亨,字伯阳,兰溪城西隅人,江伯容的诗友。万历四十三年(1615)领乡荐,授增城教谕,又移庆元教谕,擢巴州知州,未赴而卒。博通经传子史,善诗词,有《吴越集》等著作。原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藏有《徐伯阳诗文集》三十一卷,惜笔者未见。

在江伯容《青萝馆集》中还有多首描写兰溪文物风景的,如《天真庵》、《登千仭楼旧址》、《春日过昭化寺遗址》、《赵居士薛萝邨》、《石莲山房杂咏》、《白露庵》、《栖真寺》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2020.4.5施福山于兰溪黄龙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