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初名寓,字士奇,一字侨仲,以字行,号东里。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366年2月3日),杨士奇生于江西袁州宜春县凤凰台,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
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亲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自给,一边奉养母亲,游走于湖北、湖南授徒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据学者推测,杨士奇在落魄流离的生活中可能参加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乡试,却不幸落第。无论如何,这一时期严酷的生活环境的确造就了杨士奇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宽容严谨的优秀品格。
杨士奇作品的艺术特色
杨士奇的颂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莫过于真实展现其作为台阁重臣这一重要社会角色的生命流程,是其真实情感的呈现。不同于后世一贯的对台阁文风“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批评,杨士奇作为明初的文人。
写作出称颂盛世的诗歌,并不完全是出于粉饰,而是一位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臣子在经历政治风雨后发自内心的一种体悟。即使是那些应制的颂圣诗歌,如《赐游西苑伺诸学子作》,也决不做过分的张扬,而是饱含着真挚的感情,敢于在公众场合公开对自我进行严肃的批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