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学”相关理论
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若将其内涵及外延做进一步拓展,它便不仅仅停留在南方,而由南方扩展到内地乃至走向海外。但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微严格的界定,那么,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工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浪子飘》:欧阳一叶第二部长篇经典职业小说。 简介:人的心灵里有一扇明亮的窗户,可以照亮自己,同样也可以照亮别人。我倚靠着这扇窗凝神探头向外看去,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大雨,滂沱大雨将满窗的景色笼罩上了一层浓密的薄纱,显得格外朦胧。貌似让我淡忘了以往熟悉的画面,油然而生的是此时有些陌生而又模糊的雨景。眺望远处道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花花绿绿的雨伞遮蔽了他们的上半身,我无法看清他们究竟是谁?只知道他们都是漂泊在外的打工人。
《青春驿站——特区打工妹写真》:作者安子描写了16个打工妹在深圳特区的故事,洋溢着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于1991年先后在《深圳特区报》、上海《文汇报》连载,1992年被列入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打工文学系列丛书”,在打工阶层中产生轰动效应,成为深圳文学中第一部北上的作品,被誉为“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
《别人的城市》、《下一站》:《别人的城市》,最早刊发于1990年《花城》杂志第1期,作者林坚;《下一站》,最早刊发于1989年《特区文学》内刊,作者张伟明。这两部小说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打工者尽管行走于“别人的城市”间有些迷茫,却在内心深处渴望“下一站”。1992年,这两部作品和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可厌的风雨夜》获首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打工》:作者郭建勋,小说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小人物在一个被虚构地方“天堂凹”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2008年,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天堂凹》,并在全国公映,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打工者创作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
《无碑》:王十月以文字为小人物树起一块碑,主人公老乌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但始终坚守正义与良知。这部长篇小说属中国作协国家重点扶持项目,2009年,该书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推出的精品图书之一。文学评论家陈福民认为,在《无碑》出现之后,打工文学才真正名副其实起来,打工文学才真正地令人刮目相看。
《从农村到城市》:作者红薯公主生长的环境中,无阳春白雪之高雅,亦无千金名流之风尚,有的只是拼博、只是仰望。为激扬文字、追求梦想,离家打工多年,饱受贫穷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