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余章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中国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是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背景:

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

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

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有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 400,000 人,刘邦军队***约 100,000 人。

曹余章(1924—1996),现代作家。浙江宁波人。曾任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等职。著有《上下五千年》、《一代名相诸葛亮》等。肄业于初中,曾长期从事语文教学。

以下是关于曹余章的谈学习古文经历:

一般说,少年时期对诗歌的爱好往往超过古文。我小时比较喜读近体诗(律诗、绝句),因为它句子整齐、格律性强。当然,对古体诗中的叙事长诗,也十分喜爱。从内容上说,我对多种的诗有广泛的兴趣。如豪放悲壮的边塞诗,恬静自然的田园诗,意味深长的咏史诗等。我还把李商隐的《无题》诗读得很熟。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但当时读不懂,到现在老了,我也不完全理解。可见,当时不过欣赏它文辞藻丽、音节铿锵而已。诗读得多了,也想写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虽有一点道理,但真要动手写诗,必须懂得平仄和韵部,这就还得翻检韵书。那时候,我曾经每天或隔一两天就写一首诗,后来也积累了二百多首诗,一本《诗韵》翻得卷了页。通过练习写诗,对平仄、押韵的格律知识比较熟悉了,读起古诗来,也能读出韵味。青少年学写古诗是不宜提倡的。但要读好古诗,掌握一些格律知识,还是必要的。

少年时期求知欲旺盛,光读选本,渐渐感到不满足。家藏书籍中,有一些名家专集,像《杜工部集》、《李太白全集》、《白香山全集》、《剑南诗抄》等,我都曾经浏览过,然后挑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未必是代表作品)熟读几首。因为是自己选的,就觉得别有滋味。读选本好比观赏盆景展览,品种虽好,毕竟只是选出来的几盆。读名家专集,犹如入名园大苑,虽只能走马观花,但纵览全景,自觉气象不同。

也还有一些书,有的因卷帙浩繁,有的只有原文(无注释),不易读懂,连浏览也不可能。尽管如此,我也是喜欢翻一翻,看看书面题签,卷首目录,也能得到一些感性印象。例如家里有一部木箱装的《百子全书》,我翻了翻,至少也懂得了所谓"诸子",大体包括哪些书。又如二十四史,我那时只读过《史记菁华》,但也翻过《汉书》,十分肤浅地有点了解。据我体会,接触一下原著与光看评介印象不同。例如什么"四书",对未接触过"四书"的学生说,要他记住四部书名比较困难;如果看到过原本,哪怕只是翻一下,就不大容易忘记。

我离开学校两年左右,到了15岁,才又到上海进中学,我的自学生涯也就告一段落。这种自学,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缺乏指导,学习内容比较偏,安排也不尽合理。但是,它对我后来在大学里学习中文专业和从事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帮助,我的文史知识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是那时候打下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