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是一篇很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作者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海:渤海

 若:如同

 沧:通“苍”,青绿色。

  赏析

 《观沧海》是作者《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作者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作者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作者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作者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作者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作者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作者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作者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