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入世和出世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入世是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出世是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
儒家讲究入世,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士的宗旨。道家追求出世,无欲无求,自在逍遥是道家的信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却在苏轼的身上同时出现,既有不同,必有矛盾,苏轼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可他的矛盾不明显,因为他把矛盾都藏起来了。
苏轼在文章中极少表露过自己遭贬谪的心情,而我们也只看到他的豪放大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前半部分苏轼一直在赞扬周公瑾的年少有为,直到最后才表达自身的怀才不遇,这种表露也是十分隐晦的,多情应笑我,几分自嘲,几分无奈。
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也仅仅把渴望回归朝堂化作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把感情藏在了词里,藏得很深,很难察觉到。同样的,入世与出世也被苏轼藏了起来,当官时苏轼也向往着田园生活,常与友人游历山水;被贬时,苏轼向着朝堂,在本地励精图治。两种思想在苏轼这儿都被隐藏,他是入世的高人,也是出世的儒士。
扩展资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百度百科-入世
百度百科-出世
百度百科-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