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沧海灞桥的诗句
1. 求 关于 沧海 的诗句
刚收集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国 曹操《观沧海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南朝 谢灵运《过始宁墅》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 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镇 《离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唐 李商隐《锦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唐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沧海有情珠为泪,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唐 皮日休《咏蟹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宋 苏轼《前赤壁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 潘阆《酒泉子》
魂来沧海鬼为雄,寂寞余花落旧红。---元 张翥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明 张宁
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明 张居正
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明 颖哀
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明 张仲举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康熙皇帝东巡山海关所写
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 ---清代珐琅彩瓷
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瞿秋白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郭沫若《满江红》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
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朱德
2. 关于灞桥的古诗1. 《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2. 《玉蝴蝶》晁冲之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6. 《连理枝》贺铸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3.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4. 关于沧海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国 曹操《观沧海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南朝 谢灵运《过始宁墅》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 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镇 《离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唐 李商隐《锦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唐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沧海有情珠为泪,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唐 皮日休《咏蟹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宋 苏轼《前赤壁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 潘阆《酒泉子》
魂来沧海鬼为雄,寂寞余花落旧红。---元 张翥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明 张宁
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明 张居正
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明 颖哀
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明 张仲举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康熙皇帝东巡山海关所写
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 ---清代珐琅彩瓷
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瞿秋白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郭沫若《满江红》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
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朱德
5. 有关 灞桥 的典故,诗词或故事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6. 柳形容沧海桑田的诗句浪淘沙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边无.
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释义: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这首诗所描绘的是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这里主要描写由于海浪的侵蚀,海岸变成了桑田的现象,是地球沧海桑田变化中的一种.其实沧海桑田变化是地球外力和内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能以及潮汐能的作用.由于日晒和风吹雨打,高山的岩石逐渐破裂粉碎,这些小石子随着河流,被搬运到河流下游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天长地久,上游山上,年年有所失,变得越来越低,相反,在下游,特别是入海的地方,年年有所得,被逐渐填高,久而久之,山被移掉,海被填平.内力作用有地壳的上升运动和水平运动,尽管这种运动十分缓慢,但由于范围广,时间长,其作用是难以想象的.地球上海陆分布主要是这种地壳运动的结果.今天我国绵亘的高山,当初大多是海,这些山脉的分布,大都反映古代海的轮廓.喜马拉雅山在一亿八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鱼龙游弋的地方,后来横空出世,升出海面,才成了世界第一高峰.我国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鱼龙化石,有力地证明海枯陆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7. 形容“沧海桑田”的诗句有哪些1.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5.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宋代: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8. 关沧海诗句观沧海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