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烽火传递信息的诗句

1.古人用烽火交流的古诗句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 张绍文《酹江月?淮城感兴》

江城烽火连三月。 —— 李弥逊《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欲寄彩笺无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2.关于烽火的诗句

1、烽火连三月

杜甫

《春望》

2、烽火照西京

杨炯

《从军行》

3、沙场烽火连胡月

祖咏

《望蓟门》

4、烽火动沙漠

李白

《塞下曲六首》

5、城头烽火不曾灭

魏晋

蔡琰

《胡笳十八拍》

6、烽火入咸阳

南北朝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7、烽火夜烧原

南北朝

庾信

《咏怀》

8、烽火被冈峦

杜甫

《垂老别》

9、汉家还有烽火燃

李白

《战城南》

10、烽火燃不息

李白

《战城南》

11、白日登山望烽火

李颀

《古从军行》

12、古戍苍苍烽火寒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13、烽火照高台

陆游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

14、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5、烽火城西百尺楼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16、烽火昼连光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

17、烽火连朔方

李白

《北上行》

18、千岩烽火连沧海

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19、东郊尚烽火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20、怅望但烽火

杜甫

《遣兴三首》

21、怅望但烽火

杜甫

《遣兴五首》

22、西征问烽火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

23、烽火未全停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

24、迥戍危烽火

李世民

《饮马长城窟行》

25、远戍报烽火

戎昱

《从军行》

26、江城烽火连三月

李弥逊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27、烽火连空明灭

陆游

《水调歌头 多景楼》

28、万里中原烽火北

张孝祥

《浣溪沙》

29、烽火平安夜

崔与之

《水调歌头 题剑阁》

30、烽火平安

李曾伯

《八声甘州·怅浮生》

31、烽火传音耗

方岳

《喜迁莺·淮山秋晓》

32、烽火日夜惊

孟郊

《感怀》

33、烽火起云间

李宣远

《并州路》

34、烽火未许换年华

当代

梁羽生

《浣溪沙》

35、应无烽火照甘泉

陆游

《读史》

36、烽火望祁连

南北朝

何逊

《学古诗》

37、妾惊甘泉足烽火

南北朝

庾信

《燕歌行》

38、烽火名园窜狐兔

吴伟业

《鸳湖曲》

39、骊山烽火成焦土

黄遵宪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40、烽火来千里

汪元量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3.关于信息传递的诗

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调兵。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云:“怀君乐事不可见,鬃马翩翩新虎符”;罗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的诗句。可见,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4.关于信息传递的诗

1、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译文: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译文: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译文: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唐代:张籍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5、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译文: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6、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