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的诗歌
“火地”
熄了火,火地
被一头头黑兽围困
孤独的火地
似一枚发汤的纽扣
遗失在荒芜的沙漠
火地眨着沧桑的眼
似想挤出不小心吹入的过往
那些红肿的眼
一只只熄灭
是不安的栖息还是宁静的死亡
寂寞的火地
变成了一层草灰
和周围的野兽一起
覆盖旧的自己
“火地”阿塞拜疆
“火地” 阿塞拜疆***和国面积8.6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是外高加索三国中最大的国家。阿塞拜疆的国名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火地”,或“火的国家”,因为阿塞拜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早在17和18世纪,喷吐火焰的“拜火古堡”(火神庙)就吸引了许多拜火教徒来这里朝拜。 巴库以盛产石油著称。公元8世纪人们就在这里发现了石油。16至18世纪,伊朗和土耳其曾激烈地争夺这块“火地”。1813年,俄国打败了伊朗,夺取了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土地。 由于欧洲许多大公司纷纷前来巴库开发石油,巴库的城市建设也因此迅速发展,欧式建筑与伊斯兰教的建筑交相辉映。巴库的许多工业部门都与石油有关,如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石油贸易,因此,巴库又有“石油城”之称。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开采石油以前,巴库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占俄国石油产量的9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企图攻占巴库,控制石油。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取得的胜利使巴库油田免遭厄运。但是巴库油田的产量从此再也没有达到1941年的水平(2350万吨)。2000年阿塞拜疆石油产量为1400多万吨。 随着陆地石油开采减少,海上石油开采量逐年增多,1990年后占阿塞拜疆全国石油产量的90%。据阿与英国、美国和日本等石油公司联合探明,阿石油储量为60亿吨,即使每年开采2500万吨,也可开采150年。 苏联解体后,国力衰退的俄罗斯在外高加索的作用下降,影响日衰。美国乘虚而入,填补真空。美攻俄守,斗争将是长期而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