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 英文歌中的高频词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世纪2:7)

1、关键词:“尘土”“生气”“有灵的活人”。“尘土”的人接受了“生气”成了“有灵的活人”。诗歌亦如此。一首诗歌的意象,语境、比喻、借代等是“尘土”的必要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诗客体”。诗歌反映的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灵的活人”,通过“有灵的活人”所体现出来的“有灵的诗歌”。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有灵的诗歌”是反映了诗歌的一筋一骨一肉,一举手一投足,都闪耀着神本的光辉。

“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创世纪3:23)

2、关键词:“出”“出自土”。由于罪的介入,“有灵的活人”和神的形象产生了分离和隔阂而被逐伊甸园,并在“出自土”的“荆棘和蒺藜”上繁衍出各种诗派。目前中国诗坛有“格律派”、“山水派”、“土豆派”、“三指派”、“波波派”、“立根派”、“先锋派”、“后卫派”、“QQ派”、“梦幻派”、“流浪派”、“智性派”、“非非派”、“口语派”、“垃圾派”等等。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风动说”、“旗动说”、“心动说”。这些在“荆棘和蒺藜”中产生的作品,有的唯古是求,亦步亦趋,有的生吞活剥,东施效颦,怪模怪样、有的作品疯狂、色情、变态,粗鄙不堪;有的作品形式古怪,如无字天书,无人能解。然而这些汗流满面的耕作只能是“糊口”而已,并不能喂养里面的灵,年复一年的“糊口”仍要归于尘土。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3、关键词:“新”。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有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创世纪》。当神把有着无限力量的手伸向亚当,

而亚当将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刹那获得生命和力量。当亚当没有触及到神这双手时,他黄金比例的身躯,强健的机体、只是相对完美的“尘土”之人。只有当亚当握住了神的手时才获得了“生气”。作品体现的精神正是“有灵的活人”。我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透过了“尘土”的人,看见了里面的灵。

在原文圣经中有两个“新”字,一个新字是指时间的先后称为“尼阿司”(提前4:12)。另一个新字叫“开那司”,是本质上的新。如新人(弗2:15)当亚当被用泥土创造时,虽然他是“新”的;但是这个“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的变化(归于尘土)。只有触到神之手时,另一个不改变的“新”就进入了他的心灵,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了。

在中国诗坛也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诗歌,对于继承和发扬汉语诗歌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在的汉语诗歌不乏许多优秀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只是相对完美的“尘土”作品,它的审美意识局限在人的感官情趣或自我喜好上。它只能是糊口的存在,并不能抵达灵性的彼岸。

“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6:34)

4、关键词“埋葬”“新生的样式”。诗歌要离开熟悉的家乡。“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世记12:1)要使诗歌成为“有灵的诗歌”你必须离开家乡的审美意识,抛弃你熟悉的审美情趣、砸碎那些经典的偶像,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请你的温暖围裹我的灵魂/请你的手牵引我/深入光的内部(《接近谛造恩宠的源泉》空夏)。灵性诗歌的特点就是“风格即人”,是埋葬后从死里复活的新人、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这样的诗才能“深入光的内部”探到生命的本质。毫无疑问,没有埋葬也就没有新生的样式,没有新生的样式也就没有自己的风格,当然就不称其为诗人。这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法则,对谁都一样。

一首有灵性的诗歌就象老子所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诗歌越有灵性,它的承载和融合性越强,诗歌必须进入主的活水;这样你的诗歌处在一种永远不渴的境界。诗人空夏用这样的句子来描写埋葬与新生,直接插入诗句的内部/点燃一个独特的词/(《穿行于归隐的歌者》空夏)这里的“插入”即是一次“埋葬”,“内部”即是心灵栖息之地,是可安息的溪水边;而“独特的词”正是灵性诗歌的本身。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篇133:1)

5、关键词:“和睦同居”。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域”。萨特的思想表现了人性心灵的冷漠和不融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地狱”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阂,是恐怖的陌生。在这种情形下,诗人笔下的诗歌是孤立的,排他的、冰冷的文字。不关注生活,不关注他人,不承载对现实、历史与未来的责任。这样的诗往往是喧泄狭隘的内心呓语,远离真善美,毫无意义和价值。

诗人施玮把这种形态下的生存环境喻成“字洞”。“一个字就是一个洞”,这个“字洞”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在这个“字洞”里,他人变成了我的地狱,“彼岸的存在”完全被“字洞”淹没。而灵,像“一匹急欲挣脱肉体的骏马”渴望“抵达,字另一端的真实”。另一端的真实是什么?很明显指的是人类和睦相处的美善。这种美善存在于“未见之信”中。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是在“和睦同居”的基础上发出美善的光亮,并以弟兄相称。一信,一洗、一灵、将生命中的爱与人分享;在这个团契中,诗歌的自觉性是在圣灵中运行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世记1:1-2)

6、关键词:“起初”。在诗歌中也有“起初”,这个“起初”是人最原始的心灵之处;是没有罪污染过的净地,我们称之为上帝创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它的美丽,组织、排列、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如“佩戴黄金装饰”(耶4:3),“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 1:31)。自从始祖犯罪以后,人心灵的秩序就被彻底破坏了。藏在人心里的是傲慢、贪婪、饕餮、淫欲、懒惰、嫉妒、暴怒如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由此可见,诗歌的回归实际上也是人性的回归。诗歌的语言必须用心灵去表达,在形式上诗歌是各种体裁的语言艺术的浓缩,诗歌可以在“只言片语”之间说尽“千古巨变”;诗歌可以用一字千金来诠释事物在一瞬间的细微变化;可以深入到万事万物神秘的内部世界,又可以反过来把万事万物在一瞬间同时囊括其中,诗歌作为一种艺术,首先必须沉淀了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符合原始的“真,善,美”的审美观。一首诗歌只有拥有了它想达到的信仰高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心灵高度。

诗人北村在他的诗中是这样描述人性之回归。“从现在开始不再醉酒”,为的是“做一个清醒的人”,并用“用眼睛注视孩子”,“做所有人的朋友”。诗中所表达的正是人性中“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起初”。在北村《活着》这首诗歌中,所有的语词的运用是平实的、简单的,诗的意义是深广的、多层次的、凝练而又密度。如果没有信仰作为心灵的载体,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诗歌只有在“起初”中才能看见人性的率真和淳朴,这种自我意识不是狂热和媚俗,而是表现在真实的性情和美善的良知之中。

一首优秀的诗歌,必须在人性最初的答卷上向上帝作出忏悔。这种忏悔不是表现人性,而是发现人性;从而在不完美的人性中向完美的神性靠近,与基督的心合二为一。在最安静的地方/麦田浮现真理的面容/我愿用一生来换取/这神圣的一瞥(《神圣的一瞥》北村)。一颗张狂的心是写不出好的诗歌来的,诗人,首先要作为一个罪人在上帝面前请求赦免和宽恕,从而得到心的清洁和灵的正直。一个诗人要自如地打开灵魂的窗户,内省一切不义的东西;只有回到神的起初中去,我们的诗歌才会有真性情,大境界、并充满神性的大美善。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哥林多前书13:1 》

7、关键词:“爱”。爱是什么?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四节至八节)灵性诗歌与今天的中国文化不约而至,使我们看到圣灵大能的作为,长期以来汉语诗歌在民族的“巴别”文化中“烧砖建塔”,可悲的是这塔不但不能通天,而且只会在各执一词的陌生言语中失去自己。欣喜的是,汉语诗歌已经从民族文化的自恋中走出来了,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寻找精神出路,而是在深刻的反省和忏悔中认识到基督教文化不只是理性、伦理、道德上的绝对真理,更重要的是进入上帝的生命里。“因为神就是爱” (约翰一书4:8 1),因着爱,基督的称谓是“并且叫他弟兄,然后称他为父”(北村),因着爱,“疼痛中祝福仍如白鸽般柔情 ”(《十字架上的耶稣》施玮),因着爱,膝盖上/膝眼触地/就得见天开。(《我跪下》姜庆乙)没有爱的灵魂是脆弱的,没有爱的人生是荒谬的,没有爱的生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何等的爱,无论是西方的哲学先贤,还是东方的圣人先知都无法完成这种完全委身与人类的爱.人与人之间正是需要这种爱来来维系互相的生命与爱情,惟有这种爱才"千万年都不会冷却,也不被稀释"

诗歌来自生命,而生命却来自上帝.我们将会看见震撼心灵的诗歌会在中国大地上长出参天大树,并硕果累累.因为已经有人在举起诗歌的火把,虽不亮眼却暖人心灵."我趁着靠近你就向你诉说我的爱情你不倦地听着,我就不倦地行 "(施玮十字架上的耶稣).是的一切都要过去,惟有爱是永不止息的。

灵性诗歌的宗旨在于体现基督精神,以苦杯的形式饮泣生命中的痛苦,从而完成爱的使命。在汉(民歌)乐府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情感气势,虽感人肺腑,却不震撼心灵。“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唯有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语才折服我们的身心灵。在诗人雁子的笔下,灵性诗歌已经化作心灵的祈祷语言:听的见你的声音温馨在耳边 /看的见你的笑脸深夜面对面 /闻的见你的发香 /一缕在眉间 /望的见你的双眼 /春水入心田 /。这样的语言来自净化的心灵,来自对上帝国度的期盼和仰望,

是经久不息的爱的音符。

诗歌的意境是生命之树在伊甸园的茂密生长。诗歌的理念是心灵之音在天国的奏响。诗歌的意象是语言被圣灵奇特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