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祈祷》到《偶然》再到《山中》,徐志摩的情感和诗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近刚读了与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有关的一些书籍,对这个问题有以下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徐志摩的诗大都与他的感情相关,而这三首诗都与林徽因息息相关,他的情感经历了以下变化,首先是祈祷他能够和林徽因在一起,但经历了很多事情后,特别是林徽因不告而别,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偶然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他觉得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他不再强求了,顺其自然吧,但可以肯定的是心里还是很在意她。《山中》这首新诗是徐志摩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给林徽音的,当时作为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在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去探望她,看到昔日恋人憔悴不堪。回到寓所后,在一片深夜的静谧之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恋人今日好友的超乎友情又异于爱情的细腻情怀,个人觉得这时候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即超乎友情又异于爱情。

至于诗风,『一个祈祷 』展开了一个冲突的、包罗万象的世界。作者不象宗教徒那样,把现世简单描绘为一片苦海或一切罪恶的渊薮,而是敏锐抓住对礼忏声的感觉和想象,通过动与静、虚与实的有机配合,构筑了一个天、地、人并存的在世世界。后半部分由动而静,由外入内,最终进入心里的宁静和瞬间感悟,发出内心的欢呼。与之相对应,诗人采取了诗的排比复沓抒情与散文展开细节相融合的表现手法,这是散文诗的特点:自由、舒展、纯净而又丰富,十分适合表现崇高和有神秘意味的经验与感受。

《偶然》这首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山中》 。你看,诗人把香山寓所的夜景淡淡地勾画出来,无以倾诉的万语干言都落在“不知”两字上:想必今夜的山中,应是同样的月白风清吧;而同样的景中是否有同样的情生呢?病中的人啊,应知道同一轮清辉下还有人在默默的关注着你呢!可惜,我来不了,也不能来。既然身体收到这样那样的束缚,但我的心,灵魂是自由的。“我欲乘风归去”,融入柔风中的一片,在你上空徘徊,化着清辉中的一抹,洒在你的窗前,似一枚清翠的松叶款款地潜入你的梦境。但我怎能掠扰你的酣眠?怎能再去搅动已经平静的情感的心波呢?于是只得在轻轻地叹息中注目着你的安眠。“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的安眠!”至此情感的波涛已达到了它的巅峰,思虑是如此的浓烈,但这一切都包裹在一层温柔而体贴的心膜中,它不像恋诗那样地直露渲泄,也不像友人赠诗那样节制有度,把那隔又不隔、蕴而不渲的一缕情思的波澜细腻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无限的关怀,却不愿让对方知道。这是何等的大爱!何等的情怀!诗人却又似乎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了无痕迹。觉得这时候徐志摩的诗风中多了份成熟和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