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清明上河图》课件三篇

小学语文《清明上河图》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作业。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小学语文《清明上河图》课件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讲解画作相关信息。(作者、年代、题目含义等)

 (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这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教师实时演示)

 3.探一探,细品互说。

 分发长卷各段落的打印稿,四人小组仔细观察画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建筑、船舶等)仔细观察、研究讨论,完成作业纸。

 各小组代表结合画作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补充总结。

 4.学一学,尝试实践。

 教师示范国画白描法,学生在长条宣纸上自由临摹长卷中的人或物。

 5.评一评,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业组合成长卷形式,并添加背景,进行展示评价。

 6.拓展。

 《清明上河图》摹本很多,最为的有明代画家仇英仿本,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官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的清院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馆。

 五、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清明上河图》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