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与赏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代 “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远贬南荒,名为置散闲员,实则形同拘囚缧犯。身罹窜逐,他只能在远离市喧、浪迹山水中消磨兴功济世的壮志雄心。十年后,他又被窜谪到更为荒疠蛮瘴的柳州。在柳州城头,他遥望北国,愁思郁结,留下了怀念同仁的名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回首前尘,往事如历,而际遇侘傺、坎壈不平,令人黯然神伤。在返国无望、归乡不能的情况下,柳宗元崇奉佛教的思想逐渐抬头,这恰恰与他援佛济儒,“统合儒释”以“辅时及物”的主张相契合。柳宗元早年即倾心空门,浸淫日久,据他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所写的赠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在屡遭贬谪期间,由于与僧侣之徒交结,在青灯梵呗的环境中薰蒸渐渍,使他萌动了识破尘缘之心。堙厄感郁,更使他研习释典,翘心净土,企图求庇于佛力,用专讲“空寂苦灭”的佛教漱涤烦恼,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这首诗就是柳宗元与僧人浩初联袂登山所写的托景抒怀之作。浩初是潭州人,龙安海禅师弟子,自广西临贺前来拜访柳宗元,二人登临观景。“海畔尖山似剑铓”,在诗人的眼中,桂海地区挺拔秀丽,巉削陡峭的群山竟然化为锋利的剑铓,这样的描写妙肖传神,取譬奇绝,落想天外,与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送桂州严太夫》)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曾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傍诸峰真若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并为之属对:“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鋩’之句,真能纪其实也。”可见此诗起句的设想奇僻。第二句紧承前句而来: “秋来处处割愁肠。”古人多有悲秋之作,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千古***此一慨。在万物衰歇的肃秋,诗人登高放目远眺,由群山奇特的形状酷类剑鋩驰想到用这些利剑去割除自己的百结愁绪,万种忧思。在《湖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一诗中,诗人曾写到:“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宦情羁留之悲,思乡怀旧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何以堪?在这首诗中,深究内典的柳宗元化用佛典,驱来笔下,捉入诗章,《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心地观经八》:“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诗人祈望用“智慧之剑”割断愁肠,譬喻大胆而新奇,深得禅理三昧。其实,前人也有引“智慧剑”入文字创作者,如《破魔变文》中描写佛祖不费吹灰,击败外道魔王波旬:“惭愧刀而未举,鬼将惊忙;智慧剑而未轮,波旬怯惧。”借此弘扬佛法广大无边。第三句“若为化得身千亿”,也是暗用佛典。佛教有三身之说,即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又称为应身、变化身、意生身。它随缘而应现,“如镜中像,众因缘和合而有,众缘离故无”(《大智度论》卷九九)。《佛地经论》卷七讲:“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说明佛现身说法,应物现形,度化众生,拔济人间苦难。由此派生出佛有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的说法。如宋代黄庭坚《十六罗汉赞》:“一身入定多身出,屈伸臂顷四天下。”元代鲜于枢《题赵模拓本兰亭后》:“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楞严经》中也有类似说法。《华严经》中也有关于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外诸世界有无数菩萨化身的奇丽景象的描述。这些都是熟谙佛典的诗人取譬的依托。诗人由山尖似剑铓联想到割断愁肠别绪,再由此联想到用分身术,自己化身千亿,以便“散上峰头望故乡”,恰恰反映出诗人思乡之情的强烈与殷切。诗中的“故乡”有双关之义,不仅指诗人的家乡,还暗关京都长安,以乡思喻国忧,二者交互融会,莫可遽分,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忠贞耿介和孤傲高洁的品格。正所谓借诗篇洒烦抱,托性灵。明代瞿佑将此诗与李德裕流放海南时所作的《登崖州城作》作比,认为“造作险诨,读之令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元好问《论诗绝句》(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清代姚莹 《论诗绝句》 称:“《史》洁《骚》幽并有神,柳州高咏绝嶙峋。”从这首诗中也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