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是什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

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1、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无善无恶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也不是荀子的性恶论。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没有名相,离语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讲,说似一物即不中。

2、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凡夫众生都是有是非善恶的观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非常强烈,常常看到别人的恶和非,从而导致自己内心里面无尽的烦恼。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来是没有是非善恶分别的。圆觉经讲,“众生都具有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于是就生发出了一个善和恶的分别,也就落入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就是有善有恶,有对有错。

3、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意思是人们能够区分善和恶,从而弃恶从善,这就是良知。这个说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不究竟,前面讲佛拥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对世间万法不起分别。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

4、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格物经常被错解,现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不是古人造这个词的本意,这种错误的认知印光大师曾予以批判。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

最后,总结一句,阳明心学取材于佛学,但是不能超越佛学。所以欲学心学者,尽可以先研佛学,佛学通,则世间学问自然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