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君为红颜醉,下联是什么?
上联 君为红颜醉
下联 女为情郎笑
对联的写法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 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
山重水覆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
行勤俭事;
过冷清年。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
早行勤俭事;
免过冷清年。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通四海;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
、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
北京饭店百年庆典一等奖联:
老店新容,常为五星争绚丽;
古都名秀,再从百岁续辉煌。(陈凯)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 如:延庆2005年迎春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一等奖:(10副)
诚信如山知进退
虚怀若谷纳乾坤
(苗云泽河北省)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
(王景延庆县)
宏观调控猴年收硕果
深化改革鸡岁上新阶
(刘连璧石景山区)
奔小康干群***驰千里马
创大业城乡同上一层楼
(赵士春怀柔区)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
(杨永来平谷区)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
(金庆祜崇文区)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
(赵春明延庆县)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孟广臣延庆县)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
(彭善民顺义区)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
(叶学中石景山区)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颇有见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对联究竟是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众说纷纭。但有谭嗣同考证,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来大家都认为是创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联作者要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创作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由于其精粹的特点,便像长了翅膀一般,从士大夫那里飞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它既像“阳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为它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对联热”经久不衰,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宝,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许多对联不但与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在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的使用更为广泛,民间岁时节令,升迁新居和喜事庆典或行业开张,以及现在的酒店茶亭、书院店堂、楼台亭阁等无不使用对联,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我们广大农村都喜欢贴春联。春节到了,春天来了,在厅堂或门前挂上一幅醒目的对联,心情就是不一样。
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是一种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对联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赏,老少咸宜。所以:对苑民间增异彩;联花园里溢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