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二者虽同是山水田园诗,但其表达却各有千秋:

一、诗中意象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然画中的意味各异。

“诗中有画”指的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一些元素,融入诗境,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中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美学观点。陶渊明与王维都在诗中自觉运用了“诗画同构”的美学原理,然又各具特色。《归园田居》展示的是一幅层次分明的单一画面,而《山居秋暝》则是一种卷轴式的多幅画面,而且两首诗的画境也隐寓了诗人不同的心境。

《归园田居》描绘的是一幅怡人的春日村居图。背景是碧蓝的天空,青黛的远山。隐隐村落、袅袅炊烟又给画面笼罩一层朦胧色调。远近的鸡鸣犬吠之声使画面透出一股温暖的人情。画的主体是绿荫环抱中的素朴的草屋,屋前桃李争春,屋后绿阴如盖。整幅画透出淳朴的韵味。草屋暗示隐逸,是生命的驿站,蓝天碧野是放牧心灵的空间,而画面的盎然生机也象征了诗人逃离了冬日的惊涛返回到春日的彼岸。走进画境,诗人在幽静与祥和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释然。色彩也是画的生命,诗人选取蔚蓝、翠绿、灰白等素雅的颜色为主色调,其间点染着粉红与雪白。着色浓淡相宜,给人一种温馨的情感意味。

《山居秋暝》犹如几个镜头组成的卷轴般向读者依次展开。第一幅:雨霁空山图。秋雨过后,群山如洗,草木洁净清朗。果实归仓后,秋日的山林是寂寥的,“空山”暗示心之空,是洗净铅华后的淡泊。第二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青松如盖,泉水潺泼,画境清幽静谧。月、松、泉均显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这是诗人心境的外化。第三幅:山居暮归图。以竹林、荷塘为背景展示了一幅动态生活图景。竹之幽,莲之洁均是心之清净的写照。《山居秋暝》是一幅秋曰田园图。春给人希望与生机,秋则予人寂寥与淡泊。画面以青、白两种冷色为主,即使稍有生机的暮归图也笼罩着一层清冷的月色,这种素净的色调是诗人晚年阅尽繁华后渐入禅境的心态反映。

二、诗歌都寄托了志趣,但承载的思想意蕴各不相同。

“诗言志”,这是古典诗歌的一般创作原则。诗往往是诗人思想的载体。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依恋之乡,山水是王维探寻生命本源的载体?

陶渊明“诗以寄其意”,极力营造一种祥和的意境以寄托任性自然的志趣。他处于动荡的东晋,没落的家庭、失意的仕途撕碎了他那“犬济苍生”的梦想,官场的黑暗又使他对现实彻底绝望。诗人“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他享受到了灵魂最大的自由与愉悦。其一,村居闲适之趣。摆脱了案牍劳形,独坐绿荫庭院中,享受“虚室余闲”,何等惬意!其二,归田自由之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诗人摆脱束缚后的怡然自得。元好问评价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笔下之田园其实是胸中真意的表达,是诗人饱经沧桑后归返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皈依。

王维生活在国力空前强大的盛唐时代,对于山水田园的认识更趋于圆熟,他通过对自然的解读认识自我,在广袤的时空中找到自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青松林泉***浴一片清辉,这是典型的“无我之境”。此刻人与物彻底交融,人化入自然万物之中。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心灵对语,探寻到生命的本源,破译了生命的原始密码。

田园是陶渊明和王维***同的精神皈依,虽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然二人跨越了时空,一起踏过纯美的阡陌山川,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给中国古典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附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