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而获——读《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汉书·朱云传》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尸位素餐之人。由此,“尸位素餐”成语流传至今,喻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而“素餐”一词的起源更早,应追溯于《诗经》。

唱咏民歌的主人公是一些辛勤的伐木之人,“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他们一边劳作,依和着一起一落的斧头唱歌。这与前一首的《十亩之间》基调不同,《十》是闲适的以苦为乐的劳动之歌,而这首却体会不出任何乐趣。关键区别在于主动和被动。“伐檀”、“伐辐”与“伐轮”,用来做车轮的。那时像他们这些底层劳动者是没有资格坐车的,只有贵族才可以安心享受。制作和享用之间就存在了极大的不平等了。因此,不满之情在伐檀声中渐渐升级。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稼为耕种,穑为收割。“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狩为冬猎,猎为夜里打猎。稼穑狩猎,四个动词前,很肯定地冠之以“不”,强调这四种行为丝毫不会出现,那个时代,重视农耕,崇尚武德,而这二者都并非轻易所得,必须要付出很多辛苦,方可收获,而这些人根本没有染指,却可以收获大量粮食,却可以得到丰厚的猎物,他们的生活可以有粮食,有肉吃,过得美滋美味。为何会这样呢?接下来就是质问,也是反问,因为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穷苦劳动人的血汗之上。

地位和贫富差距悬殊,不平之气自然就升腾,这一点也不意外,心有愤懑,但人们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劳作,怎能没有无奈呢?

在等级不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从降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士族与庶族有着天然的沟壑,尽管你有天大的不满和委屈,也无法跨越。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何为“君子”?《论语》中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比,坦坦荡荡,品德高尚可谓君子,而如此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之人可以吗?终于,不平、愤懑爆发成直接的质问了。

而那些“君子”整日高高在上,无视他人辛劳,无动于衷,又理所当然,他们又常常自诩清流,都是在自欺欺人,最终会被自己的懒惰自大害死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当然掌权者不一定都必须要事必躬亲,但是必须心中有人,心中忧民,在其位,谋其职,也要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仰不负天,俯不负民,如此才可以“不覆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芝麻官的经典话语时刻敲打着古今大小官吏,《诗经?伐檀》也为那些懒政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警钟长鸣。

不劳而获终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