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0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在绘画和诗词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虽然,意境并不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甚至也可以说不是任何好作品都一定是有意境的作品,但是从技艺方面说,有意境的作品毕竟可以算作是好的或较好的作品。我国的古典诗词实践和理论,是很崇尚意境的。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它。在诗词欣赏中,注意领会作品的意境;在习作中,努力创作较有意境的作品。

一、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意境的基本特征 ,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

关于意境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这个提法,讲到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其中的“深邃幽远”是指意境的本质特征。这应该比较符合实际。我们在欣赏诗词书画时,看到评论家关于作品意境的评论中,使用最多的评语是:“意境深邃”、“意境深远”、“意境清远”、“意境清幽”、“意境幽深”、“意境开阔”、“意境雄浑、超脱”等。这些字眼都和“深邃幽远”较接近。从字面解释,深邃幽远是指在作品的表层下,含有更深更远的含义,推演之,就是指含有“言外之意”。这一点也和我国古代多数文论家的意见一致,他们在谈到与意境有关的问题时,多很强调言外之意,如“文外之旨”、“象外之旨”、“画外之音”、“境生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意无穷”等等。因此本文把具有言外之意看作是意境的本质,.“言外之意”如何产生?它形成于“虚实相生” 和“意与境谐”。鉴于对“意与境谐”中的“境”在理解上还有歧义。本文改用更通俗的提法——“情景交融”。它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说的。“虚实相生”则是从意境的结构方面来说的。这样,就对意境的特征作如下规定:意境的本质在于有言外之意,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在的结构特征。由于“言外之意”产生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并且也体现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中,在这里,学习.传承中华国粹,即中华诗词,是最大的时尚.

所以下面主要分析“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也包括形神兼备,它是有意境的作品在表现方式面的特征,是形成意境的基础。关于情景交融中的“景”和“情”应该广义地理解。

“景”即作品中的“象”,包括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事.。“情”即和“象”相对的“意”,它不仅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应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

情和景,意和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两项基本内容。以诗词论,任何一首诗词,从内容上说,无非都是由作者抒发的情感、理念与描绘、塑造的景物结合,从结合的形式说,是情融于景.。所以说它是意境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情景交融的作品,其景已非平常之景,而是表情之景。也可说是景后有情,言外有意。所以说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中国古典诗词很重视情和景的融合。孤立的景和孤立的情,都很难形成意境。

王昌龄曾有言:“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也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他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还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敦学。” 一首诗词可以景多些,但不能缺情少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句中若无意味,譬如山无烟云,春无花草,岂可观乎?”同样,也可以以情胜,但情必须以景为依托,否则也难以形成意境。谢傣在《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时曾言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于它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作诗是为了抒情表意,情意是目的,景象是手段。情意需借助于景象而得以表现。因为情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若脱离具体的景象,仅用抽象的词语直接表述,其作品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就会失去形象性,失去美感,从而不成其为艺术,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境。譬如,为了表达“爱”这个“情意”,你如果说:“我爱你,非常爱你”,那就连一点诗意也没有。如果说:“爱你爱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形象一点了。如果进一步说:“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就是诗了,而且是一首意境较好的诗。所以我们要写出有意境的诗词,首先要使自己的诗,有情也有景,有意也有象。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在结构方面的特征。它强调的是如何在布局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外之意,想象空间,是在巧妙的虚实结合中诞生的。

对于什么是实,什么是虚,说法很多。其中,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讨论起来,就会出现混乱。如,有人把诗歌中的“虚”归为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这显然是把虚实界定为:现实为实、虚构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还有人分析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认为其中的“以歌声代人”就是“以虚寓实”。这显然是认为,作品中要表现但未直接写出的人是“实”,而直接写出的歌声是“虚”。这样的界定,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和“显为实、隐为虚”“有言为实,无言为虚” “直接可感为实,间接可会为虚”等则是不相容的。再有“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这个界定,对景中藏情的“景句”而言是合适的,对那些“情句”就不合适了。不能说“景句”为实、“情句”为虚。如果那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只有虚而无实了。因为这首诗都是“情句”。从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因为字面上有情无景,所以有些人认为此诗没有意境。但如果按“显”为实、“隐”为虚,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显也有隐,显者是情,隐者是景,情是直接感知到的,“景”却是意会出来的。这种情显景隐的诗,虚实如何划分?按“显为实,隐为虚”来划分与按“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划分,结果显然相反。所以要确定诗词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必须先对虚实有个统一的界定。关于虚实的说法中比较一致的提法是什么?朋友们,下节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