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美食古诗
“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越粘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粘一团。”这是一首满族情歌,歌中借粘糕为题,抒发了男女青年间爱慕之情,而这粘糕就是一种典型的满洲饽饽。满洲饽饽是满族风味糕点食品的统称,所谓“满点汉菜”中的“满点”指的就是满洲饽饽。满洲饽饽多数为粘米面所做,制作工艺则主要为烘、烤、蒸、烙,并多用蜂蜜调味,其特点是粘软甘酸,香酥甜脆。满族人一直喜食粘食,这是因为粘食耐饥,便于远征、出猎时用作干粮。满族先人一般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太阳升起吃过早饭去打猎,而到了晚上无论多晚无猎不归,这也使得满族人对饽饽有着特殊的感情。
满族饽饽作为满族人的传统食品,至今在许多满族聚居区内还有多种品类保留,有些还在全国各地大受欢迎,尤其是如今大江南北都熟知喜爱的“萨其玛”也属于满族饽饽的一种。沙琪玛是满语音译,汉译为“糖缠”。古时沙琪玛的制法在《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沙琪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进,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除此,其中还会加上果料。而在满族入关之前,满洲有一种野生浆果,形似狗奶子,是当时沙琪玛主要的果料,而随着清朝入关之后,果料逐渐被葡萄干、瓜子仁、山楂等取代。沙琪玛在清朝作为受欢迎的点心,还常被作为庙宇及祭祀的供品。
沙琪玛
清朝自满族入关后,饽饽也随着满族人一同被带到了宫廷。在清宫中,皇帝、太后等还经常把宫内饽饽房制作满洲饽饽赏赐给众位妃嫔,这种形式叫做“赏克食”。“克食”为满语,意味恩赏、恩赐。此外宫中如举行节日、祭祀等活动也要准备大量饽饽作为供品。在关外三陵中每陵还专有十几名食辛者库的女人,逢大祭之时专司做饽饽之职。另外皇帝出宫也离不开饽饽,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盛京谒陵,还从京师带来“饽饽厨子”。在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清代档案《黑图档》中就有康熙年间皇太子在行围打猎随行携带大量饽饽的记载。除此之外,皇帝还将饽饽作为赏赐奖给立有战功的将士,可见满洲饽饽在满族人心中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