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诗歌时的入声字怎么读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康熙字典》教人读入声字时说:“入声短促急收藏。”可见,入声字有两大特点:短促与收藏。“短促”很容易理解,而“收藏”就是不欲使人知,在声音效果上,也就是不想让人听得太清楚,似有似无即可。而这“不想让人听得太清楚,似有似无即可”其实类似现代汉语中的轻声的读法。
一般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在粤语中,入声字很多,都是“又短又轻”。如柳永的《雨霖铃》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其中“切”、“歇”、“发”是入声字,粤语中都是读得又短又轻的。犹其是这几个字又是韵脚,读得又短又轻、似藏非藏,能给人一种“欲说还休”或“惨不忍说”的听觉效果,更能显示此词的沉郁忧伤的情调。
再入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但还保持着-p?韵尾。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i?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t?]!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u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百度百科-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