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曾为部下朗诵一首诗,被美国记者写进书里,是哪一首?

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造诣非常高,旧体诗词在他这里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诗,超越大唐,词,盖过两宋。因此有人断言,中国旧体诗词,伟人毛泽东既是最高峰,也是终结者。到伟人这里,旧体诗词的辉煌达到顶峰,然后将一去不复返。是否真的后无来者,有待未来去验证。而前无古人,是一定的。 伟人写的诗词,开始很少示人,因为他一直认为,旧体诗词限制太多,怕对青年人有影响。不过,他也认为,传统诗词更具生命力,可以在格律中实现突破。伟人用自己的诗词,诠释了这一艺术见解。 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过一首大气磅礴的七律诗,这首诗是在马背上酝酿,反复吟咏写就的。对这首诗,伟人比较满意。他的诗词创作,最擅长的是词,律诗并非他的特长。 他在评论同伴们的诗词作品时曾经这样说过,(叶)剑英擅七律,董老(董必武)擅五律,陈毅自由诗写的好,自己对于长短句稍懂一点。这当然是伟人的谦虚之词,他是诗词俱佳,但是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他的词艺术水平更高,《沁园春雪》在全国轰动洛阳纸贵就是明证。 但是,伟人对于这首七律诗真的很满意,写好以后,他亲自朗诵给部下听,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从中可见他对这首诗确实是看好的。 那是1935年9月,长征途中,队伍来到了甘南通渭,在这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伟人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结束时,他说自己写了首诗,要给大家读一读。与会人员莫不叫好。跟随伟人这么长时间,知道他写诗的人都很少,听过他亲自朗诵的人就没有。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很期待。 于是,伟人用他那特有的湖南湘潭方言,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下面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用我说,朋友们已经知道这首诗就是跟长征一样闻名于世的《七律长征》了。当伟人毛泽东朗诵完这首诗时,大家情绪极为高涨,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虽然也有不懂诗的,但是,在伟人激昂的朗诵中,也早就被感染了。 著名作家成仿吾当时就是参加会议的一员,他当时有幸聆听了伟人的朗诵,这在他撰写的《长征回忆录》里有记载,真的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 也许眼尖的朋友,早就看出了一点问题,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诗的第5句中,跟我们读过的诗有两个字不同。这不是笔者打错了字,而是当时伟人朗诵时,确实就是这两个字。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征诗的第5句都是「 ”金沙水拍云崖暖”,而伟人的初稿是「 ”金沙浪拍悬崖暖”。 伟人毛泽东对于诗词文章,是非常讲究的,每个字词都要推敲再三,再三修改。这句诗的修改是在公开发表之后,「 ”悬崖”改为「 ”云崖”是他自己反复吟咏后发现云崖更有意境。而「 ”浪拍”是接受一位读者的建议后修改的,伟人称之为不相识的朋友。 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谁呢?他叫罗元贞,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的时候,他读到了这首诗,一口气读了十几遍,意犹未尽,他被这首七律的大气磅礴给震撼了。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顺。后来他发现了这首诗里有两个「 ”浪”字,他觉得如果改成「 ”水拍”就更好了。伟人看到了信,觉得有道理,从善如流,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这首诗在伟人毛泽东亲自为部属朗诵后,其实并没有发表,因为他并没有想拿出去发表。结果被一名外国记者捷足先登,抢先发表了,后来才转回国内。 这个外国记者,学过现代史的人都比较熟悉,他就是斯诺。这位美国著名记者,在1936年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后来更名为《西行漫记》。就是在这期间,伟人毛泽东把这首诗赠给了斯诺,而斯诺,用这首诗做了这本书的豹尾! 也就是说,西方人在1937年就从《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了这首《七律长征》,而国人大多是到了1955年这首诗正式出版时才读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这首诗明白如话,很容易懂,这也是当时伟人亲自朗诵,大家都能听懂的原因。这首诗,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伟人的笔下,万水千山也只是等闲,绵延千里的五岭山脉只不过是腾起的细浪,高耸陡峭的乌蒙山,也就是小泥丸而已。想象之奇,夸张之极,但又形象生动,非一般诗人可以驾驭的,这伟人一贯的豪放气概,真的无人能及。 最后,请朋友们跟笔者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