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18课《青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2、理解诗意,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与精神。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2、理解诗意,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与精神。

 教学难点:

 在语言文字中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与精神。

  教学准备:

 咨询爷爷、奶奶过去的生活。

教学流程:

 一、利用旧知 导入新课

1、出示?青松图?,说说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松树?板书:青松(理解青即?苍?)

 [将图片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从松树的颜色与状态两方面让学生感知雪前的青松。为后文引导学生领会青松品质做好铺垫。]

 2、一场雪之后,青松又会是什么样的?

 3、请打开课本116页,读读19课。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2、想想一场雪后的松树是什么样的?

 [以问促读,有目的的设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此诗 获得感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压、挺、且、待、化。

 ▲方法:加拼音强化;去拼音抽读。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身已掌握了拼音方法,汉字的识字量也有一定积累。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自学能力有一定帮助。]

 3、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要求:正确、流畅。朗读2遍,纠正节奏。

 ▲指导有节奏的朗读。

 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②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初读检查一定要有层次。在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时,应先以正确为主,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发音清楚,吐字清晰。然后要指导学生将诗的节奏感朗读出来。 最后方可让学生熟读。]

  三、深入文本 感受诗情

 1、学习第一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

 ▲图文结合,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能用你的声音朗读出你的体会吗?(板书:大雪压,挺且直。)

 ▲指导朗读。

 [朗读的指导要建立在对诗意的理解俄之上,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之上。]

 ▲图片比较:雪前青松与雪后青松,你想对青松说什么?读第一句。

 同样是大雪,松树与其他的树木有何不同?你想对青松说什么?读第一句。

 ▲此时,你就是一棵青松,雪在你的身上越积越厚,重重的压着你,你会对大雪说什么?再读第一句。

 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青松?(教师板书学生说的内容)。

 [依托诗歌所描绘的雪中青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雪前青松与雪中其他树木的姿态,在两次对比中加深感受这是一棵不怕重压的青松。同时,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童话、爱幻想的特点,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以?当自己就是一棵小青松时会怎么做问题更进一步理解松树的重压之下挺且直的精神。]]

 ▲指导诵读。(有力、坚定,加上动作)点评语言:一棵有力的青松。一棵坚强的青松;一棵勇敢的青松;一棵不怕大雪重压的青松?

 [所谓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松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到学生的心底。或许,这便是熏陶与感染。]

 2、学习第二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让我们再来学习第二句。指名学生朗读。有不懂的词语吗?

 ▲板书?高洁?并打上问号。

 ▲你读懂了什么待到雪化时。?想象雪化后的美景。你觉得雪融化后的青松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说)

 ▲教师引读:看(出示图片雪后松树图),学生说话。(板书:羹青翠、更挺直)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青松?

 ▲回到诗中第二句,你认为?高洁?说的是松树的`什么?

 (不怕困难,在困难被战胜之后更加美好。)

 ▲教师:这就是不怕冷的青松,不怕压力的青松,坚强的青松,困难过后更青翠、更挺拔的青松。这就是青松高洁的品格。

 ▲指导朗读。(赞扬)

 [ ?高洁?是全诗的中心,它突出地表现了青松的品格。字面意思很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容易。为此,在教学该句时,笔者立足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青松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雪化之后朝气蓬勃的生长。进而以?这是一株怎样的青松引导学生感悟:雪化之后的青松比雪前、雪中时的青松更青翠、更挺拔。]

 3、朗读深化 体悟情感

 ▲能将这首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吗?

 ▲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欣赏录音,仔细听,说说人家读的怎样?好在哪里?

 ▲练习,同桌互读。

 ▲指名学生诵读。

 ▲齐诵读。

 [熟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有感情地诵读。让青松的形象在学生的诵读中一次又一次的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水平的。]

四、介绍背景 感受陈毅

 1、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介绍陈毅(学生、教师互相补充)

 3、作者仅仅是在写青松吗?陈毅爷爷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4、看图禾苗干旱。

 5、结合课前学生咨询的爷爷、奶奶过去的生活,介绍写诗背景:这首诗写于1960年。 1960年,特别的一年。你们的爷爷与奶奶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年。当时,全中国都在闹饥荒。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为了活命,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啃树皮、嚼草根、吃猪糠,甚至有人被活活饿死。

 6、交流。

 7、齐诵《青松》

 [诗歌乃托物言志也。《青松》诗正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必然。在学生感受到青松本身美好的形象之后,让学生走进陈毅,了解《青松》背后的故事,我想,学生会对青松的形象再次升华。]

五、结语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孩子们,当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之时,我们应该想到(齐诵古诗);当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之时,我们应该想到(齐诵古诗)。 总之,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们遇到各种想到的或想不到的困难之时,我们应该像青松一样挺直了身子,作生活中的一棵小青松齐诵古诗。

 [利用作者写此诗的用意,教者在结语中运用三个排比句,引导学生对全诗再次回顾,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在困难面前只有勇敢、坚强。]

 六、写字

 1、认读。

 2、示范:挺、待。

 3、描红、临写。

 [指导写字,应抓紧要、难写的。在本课中,挺、待相对而言较难。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提高写字效率上,教者选了以上两字。]

  七、课外延伸

 诵读《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松、竹、梅,岁寒三友。学生在识字五中对腊梅有所了解,在本课中对松又有所了解。我想,是不是应该再补充一下《竹石》这首诗,这样的话,学生对岁寒三友的印象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名字的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