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潭腿的龙潭寺古今简介

作者:隋世国

龙潭寺,这里提到的龙潭寺,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时期,山东临清县龙潭寺。即:公元947年间的临清龙潭寺,龙潭寺在古临清县城南七、八里之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东侧有一水潭,常年积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龙戏水,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人们也称此潭为“黑龙潭”。水潭西北侧有两眼井,称“龙眼”。古寺旁东侧,水潭西南岸有一古井。今临清也曾称州,龙潭没有重名。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记载龙潭在州西南三十里,相传有水。

因为地理的变迁,龙潭寺现已划归河北省临西县境内。据说是1964年以运河为界,将临清县划为两块。运河东归山东,仍称临清,运河西归河北,称临西县。河北省临西县城设在童村,离古临清县城遗址不到两里地。所以,龙潭寺当今也在河北省临西县内,龙潭寺

体用两全——古规临清潭腿简介 作者:隋世国

一.历史渊源

1.龙潭寺所在地

这里提到的龙潭寺,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时期(即公元947年间)山东临清县龙潭寺。龙潭寺在古临清县城南七、八里之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东侧有一水潭,常年积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龙戏水,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人们也称此潭为“黑龙潭”。水潭西北侧有两眼井,称“龙眼”。古寺旁东侧、水潭西南岸有一古井。今临清也曾称州,龙潭没有重名。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记载:“龙潭在州西南三十里,相传有水。”

因为地理的变迁,龙潭寺已划归河北省临西县境内。据说是1964年以运河为界,将临清县划为两块。运河东归山东,仍称临清,运河西归河北,称临西县。河北省临西县城设在童村,离古临清县城遗址不到两里地。所以,龙潭寺当今也在河北省临西县内,龙潭寺(今临西尖冢镇龙潭村)距临西县城所在地童村南不过十里。

2.临清潭腿创始来源

临清潭腿始创于五代宋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创始人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昆仑大师。大师当时奉命远征,在此期间后周为宋所灭,大师因回军路远,又被大势所迫,自知难以挽回,当即解散军队,“自焚”隐身,在临清龙潭寺(今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法号昆仑,后人尊为“昆仑大师”。

昆仑大师身怀武术绝技,并且精通医术,恐其年久失传,即在龙潭寺内立门收徒以继传承,大师将武术、医术***溶一炉,合成一体,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武术——潭腿。大师因见当时世上所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为填补缺失,精心地研练出腿法传世。因本门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讲的是“拳打三成脚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故而称之为“潭腿”。

据《武备志》记载:宋太祖建立宋朝初年,在长沙举行全国武术大会。赵氏“太祖长拳”因其政治优势,捷足先登第一宝座,称之为宋代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研创的临清潭腿,称之为宋代十八家之尊。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便流传至今,北腿即是潭腿,至此以后天下才有了北腿之称。

清中叶,临清潭腿达到鼎盛时期。清廷为稳固江山,发表《禁武令》,严禁民间习武。临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围剿。僧格林沁带兵围剿龙潭寺,杀死僧众二百余口,并焚烧了寺院。据有关资料记载,逃出劫难的僧人不过五、六十人,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为保安全,部分弟子隐藏于皇宫大内,才使临清潭腿这一拳种得以保存。1956年,残余寺庙被拆除,之后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干枯。时至今日,龙潭仍在,古井尚存,庙基可见。

二.基本内容

1.临清潭腿要义

临清潭腿是一种以腿为主的拳术,有“北腿之杰”之称。临清潭腿***有拳脚三十余路,器械五十余种,钩、撅、镗、带为主要器械,刀、枪、剑、棍为四大名械,看家拳、四平拳和传统八路楂拳等为主要徒手拳路。练临清潭腿,必须精习十路潭腿,而后才能练其它拳械。

主要腿法有踢、撩、扫、点、弹、踹及36天罡、72地煞连环腿等。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

正宗临清潭腿***十路潭腿法。临清潭腿法是内外两功同行,拳脚并用,潭腿不过膝,即七寸潭法。要求二目平视咬下颚,舌尖微舔上膛,遇有津液要下咽,气沉于丹田,呼吸从鼻孔。含虚抱气,不令气散,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内,形领于外,蓄精育气,气意双融。讲的是:伸缩吞吐功,阴阳顿挫法,二目传神法,单腰摇曳功,刚柔互用,弹韧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并需身法好、步法快,巧、稳、轻、重、健,身动似槐虫,身法似龙形,闪如清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猫,步法似蛇形、行走如猫行,抬腿如风、落地如钉,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龙形腿似钻。重点在内功功力上的培养与发挥。强调威则能动,逼则能用,以简克繁、以逸待劳,变无形象,攻缺击要,巧打击梢,出奇制胜,变化无穷。现存有临清潭腿拳器武谱。

2.临清潭腿精义

临清潭腿功法体用全能,有“锻炼身体,祛病养身,延年益寿,自卫防身”四益之说。长期练习临清潭腿可强身健体、消疾祛病,养心壮元,滋力固精、技击防身。临清潭腿十路正宗练法,实为男女老幼皆宜的一种好拳术,像关节炎、神经衰弱、脑力失常、心脏、肺、胃等慢性病症,如能照练,有立竿见影之效。如果照法练习,在十日之内就能精神爽快、身体轻松、食欲增加、睡眠安稳。如久不见好的慢性病症,多则一年,少则七八月,即可病体痊愈,如再久练下去,可一生无病,体力健康。所练的内容功用,是育神养气、滋力固精之法。此拳因有内功的相佐,在技击中能克制强敌和防身自卫。学者如能按法坚持久练下去,内中自会佳境环生、层出奇献,久练可精神饱满,体力充盈,气爽神清,头、颈、肩、肘、腰、背、柱、胯、腕、膝、踝、腿都能得到锻炼。同时可以修身养性、磨练意志,是老少皆宜、男女适用的一种好拳脚。

十路临清潭腿词谱(古规原谱)

昆仑大师正宗传 留下潭腿十路拳

一路顺步单鞭势 二路十字起蹦潭

三路盖马三捶势 四路斜踢撑抹拦

五路栽捶分架打 六路勾劈各单展

七路掖掌势双看 八路转环跺子脚

九路捧锁阴阳掌 十路飞身箭步弹

学者莫嫌势架单 奥妙精深在里边

内外两功并同时 能消除一切病源

勤学多练知根源 学会护身又壮胆

一踢一打增气力 多练多看问根源

学者练到贯通处 伸手还招就占先

3.临清潭腿存真

临清潭腿的功法、用法、练法和套路,从古到今几乎没有失传和添改,这是因为昆仑大师为临清潭腿所订的门规、师训世代相存,成为历代传人、学艺者遵循的宗旨。

临清潭腿对传徒授艺有着严格规定和要求,学艺期间,不守门规、不遵师训、妄为之徒当即除名,拒绝传授。能够遵守门规,方能被吸收为门徒,可传全技,这也是当今临清潭腿传人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时规定,学习临清潭腿年限为三年为一小成,十年为一大成,学艺十年以上者,方可传全技全谱。学艺年限少者,则按照所学练的内容传技传谱。师长时常提醒,令学生、徒弟和学者读谱、背谱,以便于使学生对动作名称、理论内容记得扎实,并能随时与谱对照,不易出错、少出错,从而达到所学练的动作内容与谱一致。同样,也是用来检查老师在传授中有无差误、是否服谱的一种方式,故言:“练武没有谱、练法难合古、日久有变迁、难免有差误。”教拳、授技、传谱是临清潭腿留古存真的重要手段。

4.潭腿的发展

自昆仑大师宋朝初年始创临清潭腿起,传至明清,达到兴盛时期,相继传入海内外,由此产生了以下流派:

(1)教门弹腿:是昆仑大师后世弟子于明初所传派系。当年,习练者多为临清本地清真教(又称回教),故名教门弹腿。教门弹腿也有十路弹腿法。这个派系重视外功,为求速成,不注重内功的修练,只重于外功功夫,故而对内功的习练很少。所以,在练法中稍有变动,在套路功架上也有相应的改动,属于中上盘腿法。教门弹腿讲究灵活机敏,以求开展。虽然踢腿练习时,同样立地支撑腿不弯屈,但比低盘潭腿正宗法较为省力。这是对教门弹腿的功架改动和练法变动的主要原因。因为,教门弹腿缺少内功的修练,与临清潭腿法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也是区分和记认教门弹腿与临清潭腿的主要依据。

(2)少林弹腿:临清潭腿沿传到明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主持相济禅师久闻临清潭腿名满天下,特地到原山东临清龙潭寺走访。当时龙潭寺的主持僧人为昆仑大师第七十二代再传弟子跃空大师。二僧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僧将少林的罗汉拳与临清潭腿法互换,由于两派的功法内容不一样,皆不能互相照练。原罗汉拳为五百手,改为一百零八手,名为潭腿罗汉拳,至此临清潭腿也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将临清潭腿的功法按其拳功加以改动,后又添加了两路,故称少林弹腿。这就是少林弹腿的来历,也是临清潭腿的一个分支,除此之外,临清潭腿也相继传入其他拳种。

5.濒危状况

临清潭腿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武术文化,自清中叶后受到了很大冲击,至今练习者极少,在发源地河北临西以及现代临清一带早已绝迹。临清潭腿于明朝初叶传至北京,如今只有北京保有临清潭腿传统的技艺和风格。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临清潭腿研究会会长、临清潭腿第97代掌门隋世国先生率领部分会员多次到临清和临西一带考证,才使这一在当地失传的拳种及临清潭腿文化在临西得以显现。北京市武协临清潭腿研究会致力于临清潭腿的发掘、研究、传播,力促其发挥强身健身、造福民众的社会作用,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抢救中华武术文化瑰宝。为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临清潭腿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而不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