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得某字”怎样理解
“得某字”应理解为诗词创作中,经过推敲得到的,能在全诗起“画龙点睛”之作用的字。这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作诗要勤于思索,文字要经得起推敲,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唐代苦吟派诗人即是代表。
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相传贾岛某天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得某字”旨在推崇一种文学态度,通过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找到精辟之字,这是值得赞赏的一种态度。然而,太过于推敲某字或某词,或整诗中为迁就某字某词而将就、曲解文意风格,太过于字斟句酌造成文意的不通,是我们在文学创造中不提倡的。从历史苦吟派诗人难有出彩及流传整诗这一现象便可看出,当时的苦吟派流于苦吟而成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