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回不去的时光,幸有记忆一隅
随着身体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歆羡起孩童时的简单与快乐了。孩童时代的那些快乐而温暖的记忆片段,总会不经意间就掉进了时间的隧道里,然后熠熠生辉,光芒万丈,教人想念。你是否也跟我一样呢?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着快些长大,对这个偌大的世界,充满着各种好奇与憧憬。
长大后,回望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时,还是忍不住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偶尔想起那些散发出光芒的童年时光,还是觉得很温暖。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那种用土砖堆砌起来的房子,顶部盖瓦,周围的村民也几乎是住这种一样样式的房子。这种瓦房晴天和阴天倒还好,要是遇上雨天时,经常会出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态:屋外在下大雨,屋内在下小雨。这时锅碗瓢盆都是用来接水的好工具。虽然瓦房在雨天里显得有些“狼狈”,但除却雨天外,却也能做到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所以每家每户,即使生活拮据,也至少会有那么一两间土砖房。土砖房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它建造简易,取材便捷,成本比较低廉吧!毕竟只要有空地,每家每户也都能建得起、住得起!
那时候的日子,虽说不宽裕,却倒也过得十分惬意,不宽裕也总有不宽裕的快乐活法。
如果要描述乡村生活,我觉得颇如陶渊明笔下对桃花源的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简直是对现代乡村生活的写实呀!
生活是简单的,快乐也是简单的。那时候想吃水果,就直接叫上三两个小伙伴一起去后半山采摘野果,完全不用考虑兜里是否有钞票。我们抵达后半山后,便开始寻找成熟的野果,一边采摘一边饱腹,好不惬意!野果兴许是汲取了天然的阳光雨露,个头饱满,咬一口就爆汁,新鲜得很,吃下一啖后,唇齿留鲜,鲜味回肠。
后半山的桃金娘树,我们的方言称之为“稔子树”,躯干较为低矮,一般只长到我们的腰间处,采摘最没有难度了,所以可以不用依赖长哥哥长姐姐去帮忙采摘,就可以快乐地自摘自食了。吃过桃金娘后,牙齿被染成了黑色,但我们丝毫不会在意,继续享受这些纯天然的野味儿。饱食一顿之后,我们会拿出备用的袋子,再摘些回去给家人吃,我们从小就很喜欢分享啦~
相对于低矮的桃金娘来说,锥子树就显得超级高大了,不具备爬树能力的话,就真的摘不到锥子果了。那时候,作为小孩子的我们,竟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长哥哥长姐姐们负责爬上树把锥子打落,我们年纪小的伙伴就负责在树下捡锥子,大家分工合作,然后***享成果。捡锥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因为锥子外皮浑身是锋利的刺,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扎破,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把锥子捡起来放在一堆。因为锥子浑身是刺,所以拾掇好之后,还得用火把它外皮的刺给通通烧掉,最后再剥掉烧得发黑的外皮取锥子出来。这些技巧大人们是不会教我们的,我们几乎是无师自通。再说了,大人们知道我们去摘锥子的话,总会忍不住骂上几句,因为他们总觉得爬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不是我们小孩子该去触碰的,所以我们也只能偷偷地暗自行动。即使把锥子摘回来了也不敢喧嚣,几乎都是几个同去的小伙伴们一起默默享用。虽然相对来说,摘锥子比较惊险,但却也是童年乐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孩童时的乐趣,当然不仅仅是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的乐趣了。跟家人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也是极其快乐和难以忘怀的。
小时候,我活脱脱就是妈妈身后的跟屁虫,无论她走到哪里,我都会跟在她的身后。以至于她一想到:我上学时,她不能陪我去学校上课时,就立马担忧起我不肯去学校。(她当时肯定没有想到,高中毕业后,我选择大学就读的学校时,就直接选了一个跨市的学校。)
孩童时,我跟妈妈做过的趣事,真的是不胜枚举,当然还是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趣事。
以前大多数人都喜欢做手工,包括吃的食物和用的工具,只是现在生活变好了,需要用到的东西,多数是直接上街买回来了,人自然也懒了下来。那时候,我的妈妈是数一数二心灵手巧的人,经常会给我们做很多很多的零食,完全不用去小卖部里面买(其实那时也没钱买),就能自给自足了。她经常给我们小孩子做的就是米粽、刮粉、水糕籺、叶素籺、发糕等等我们小镇的风味小吃。要做这些小吃,通常要用石磨这个笨重而古老的工具。每次妈妈磨米磨馅料,我就会在一旁帮着她,把米和豆类一小抓一小抓地放进石磨中间的石洞里面,米和豆类就会散落在石磨底下,稍微转动一下石磨,原本一整颗的米粒和豆类,就会磨成一小粒一小粒的碎块,被磨碎的小块,会很自觉地跑到石磨旁边的凹槽里面去。如果是磨米浆的话,就把洗干净的米捞出放在桶里面,米粒不需要沥干水,要保持米粒的湿润度,才能磨成米浆,否则干的话就磨成米粉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的碾米机早已取代了石磨的位置。现在石磨已经几乎无人问津了,被时代所淘汰的它,只能搁置在角落里积灰了。它成了一道具有时代痕迹的风景线,它像是一位深沉的老者,随遇而安般的看着岁月的变迁,不言不语,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周遭的变化。
妈妈磨好米浆后,就着手加水调米浆的浓稠度了,这个是很需要技术的。米浆调稀了,籺蒸不成型;米浆调浓稠了,籺口感硬不好吃。所以得要很有经验,才能调出软硬适中的口感。妈妈很厉害,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只见她左手拿起装水的瓢缓缓地加水,右手用勺子不停地搅拌,偶尔又把勺子拿起来,目测米浆的浓度。这样的动作重复几次之后,妈妈就很轻松完成了做水糕籺调试浓度的第二道工序。妈妈说,调试米浆的浓度时,要加入适量的盐和油,蒸出来的口感才会更好!
蒸籺,第三道工序也是极其讲究的。一般是用瓷拖和铜拖装米浆放进大锅里隔水蒸。为了防止籺蒸熟后不好脱拖,蒸籺之前,要在拖的底部刷上一层油,然后把拖放到锅里面一起蒸直到水滚烫烫地开了花,就可以放入第一层米浆了。蒸籺要一层一层地加米浆进去蒸,一拖大概有七八层,所以要分开加七八次的米浆,第三道工序更为繁琐,这也算是懒人吃不到的美味了。蒸籺的时间把控是最严格的,因为要一层层地加入米浆,还要确保蒸的那一层已经被蒸熟了之后,才能接着加入下一层,否则有一层未蒸熟的话,往后无论蒸多久,没熟的那一层也是不可能被蒸熟的了,会严重影响整拖的质量。一层蒸不好,全拖皆遭殃,水糕籺就是这么有脾气!蒸籺的时候,蒸一层是做刮粉,蒸多层就是水糕籺了。还有要特别强调的是,盖的大锅盖也要保证它的密封性,密封性不好的话,就直接用布条堵上周围的缝隙,以保证锅内的籺受热均匀,口感才会好。因为我家是用柴火蒸煮的,每次蒸籺的时候,妈妈都是汗流浃背。每次我们想帮忙时,她都把我们赶出来了,说是屋里太热,我们在外面玩耍等吃就好了。
籺蒸好之后,妈妈就站在大门口处吆喝着我们回家吃。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跑得比兔子还快,快速整齐地围坐在饭桌前等吃,妈妈把籺切成小块装碗,再淋上预先煮好的蒜蓉酱料,简直是人间美味!天冷时这种籺类小吃,趁热吃是最好吃的,口感最佳,软糯鲜香,吃了第一口,就不能拒绝第二口了!天热时,放进冰箱里冰镇一会儿,冰凉冰凉的,口感也是超级不错哦!(此刻的我,忍不住咽下了即将往外流的口水,高中后我就很少能吃到了,因为总是离多聚少)每次妈妈看到我们几个这个狼吞虎咽状,她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抬起手把额角上的汗珠擦了擦……
如果家里包米粽和做叶素籺的话,就要用到石磨磨馅料了,馅料一般是自家种的绿豆、黄豆、花生、饭豆等等豆类。磨馅料的时候,就不需要加水了,也不需要弄湿,要保持豆类的干燥性,磨成大块的碎块就可以了,不需要磨得太精细,太精细了的话,馅料就没有嚼劲了,口感也不大好。
童年的乐事真的是数不胜数,那些温暖、简单而又容易逝去的时刻,用笔去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很好的想念方式。今天就暂时在这儿搁笔啦!你最深刻的童年趣事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跟我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