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诗歌中的用典及意义

01 北朝文学概况

北方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文化典籍损失殆尽,文人惨遭流离与杀戮,几乎出现了文化的荒漠。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拔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399年,珪称帝,即魏道武帝。北方至此稍定。423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佛貌)即位,相继灭夏燕,北掠诸国,统一了北方。至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代政策, 为北朝文学的第一阶段。

此期的十六国时期,社会极不安定,无暇文治。北魏建立后,其文化远远落后中原地区,又因此产生了出于自卑而对汉文化的排斥、猜忌。

贺狄干出使后秦,在长安学习汉文化,“举止风流,有似儒者”,回魏后道武帝不悦,借故杀之。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对北魏政权的议论,被认为是看不起北魏,继而被当权者认为是说他们没有文化,所以很多文人被杀。

十六国时,较有名的作家有前秦王嘉(《拾遗记》)、前后秦的苏惠、符融等。

02 第二阶段,从孝文帝迁都洛阳(495 )开始,至分裂为东、西魏(534 )以后。

孝文帝喜爱汉文化,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提倡创作,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北朝君臣聚会,已有各赋七言诗的记载,此期的前期,以模拟南朝为主,至后期,一代作家已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人物即“北地三才”。

所谓北地三才,是温子升、邢邵、魏收。

温子升 (495—546),字鹏举,自言太原人,以文著名。北魏济阴王元晖业称:“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梁武帝见其文,称:“再植、陆机受生于北土。”(《北史·文苑传》),擅骈文。

他的作品,《韩陵山寺碑》广受称道。诗融南北风格,清婉而开朗。如《捣衣》、《敦煌乐歌》、《浮州乐调》等。

邢劭 (496—?)字子才。河间(今河北雄县州镇人)。 魏收 (506—572)字伯起,前者以诗见长,学沈约,后者擅文,学任昉。二人曾互相贬讥。

03 第三阶段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前后至隋灭陈,此期南方由于侯景之乱,萧琛、诸葛颖、颜之堆等文人至北齐。

此后,庾信、王褒至西魏,带来南方的文学技巧,北方文人纷纷效仿,而他们也改变文风,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创作水平。同时,卢思道、曹道衡等隋代著名文人也崭露头角。北朝文学此时已融南北之风,在成就上超过北方。后来这些人进入隋朝,成了隋朝时代的文化名人。

南北朝之文风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北方重儒学,尚实用理性,北朝由于分裂,这种差异就更大了。南方耽于声色享乐。北方接近少数民族,在北朝又由少数民族统治,养成豪迈尚武的性格。

北方自然条件与南方的不同,故文风质朴,粗犷豪放,而不似南方的清丽、细腻、纤小。北方实用文体较发达,散文成就突出;重实用、尚儒学,强调复古。

苏绰、魏收等都要求改革文风。斥华靡、雕琢、宫体诗不被北方人接受与学习。南方情歌也不被北人欣赏。据《郑文公碑》载:郑羲刘宋末使南朝,回答孔道均“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其能久乎?”

郑羲出使南朝,人家问他南方的音乐好不好,他说太柔弱,是亡国之音。

又《颜氏家训》载,北人不喜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和萧绎“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认为过于婉柔小巧。

04 庾信的简单生平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庾信是南朝最有名的文学家。

庾信早年是侍从文人,与江南其他氏族成员无异,“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庙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颜氏家训·涉务》),这时他的思想境界狭隘,不堪一能。

后历经丧乱,思想有所变化,他体验了人生的忧患,经常沉迷于思乡之情,对南朝君臣的行径有所反思。

庾信由南入北,其所为在南朝氏族中是普遍的现象。他们不忠于一姓,无特操,不能与汉、宋时士大夫相提并论。后人对其行为不必苛责,但也不必为之避护、辩解。因为那时的,时代风尚如此而已。

历史上很多人批评他(这类的人)没有气节,这是没有必要的。结合当时的时代来看,那个时候,个人保命要紧。在南北朝那时候,朝代变换频繁,一个人一生当中可能经历过好几个朝代,他们没有终于一家一姓的感情,没有什么理想,不讲操守。

于是,庾信也是这样。他后期感情沉痛,主要是出于乡关之思,和思想中的华夷之辩。

他的后期作品,对北方风土及文化不习惯及对南朝士族及自己早年行为的反思、痛悔,主要不是出于“失节”的道德忏悔,而更多的一种社会人生感悟的结果。

05 庾信在文学中上的地位

庾信早年是个宫体诗人,他当时的作品内容空洞,风格华靡,但技巧已相当成熟。流落北方后,由于个人生遭的变化,还有对早年生活的追悔,他的创作风格一变而沉郁、苍凉。

作品的内容除了乡关之思,还有乱离的现实以及对早年生活的追悔。“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些话概括了庾信后期创作的特点。

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了北方,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

所以说,庾信是南北朝集大成的作家。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很受庾信的影响。

06 庾信的诗

庾信在南朝的诗以宫体为主,但也一些清新之作。他善于描摹景物,锤炼辞藻,谐调声色,代表作有《奉和山池》、《寻周处士弘让》等。后期的诗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这组作品形式上学习阮籍的《咏怀》,主要抒发庾信羁留北方后思念故园的感情。

它们以庾信早期形成的纯熟技巧,融入深沉的人生感受,风格浓郁苍凉,清新老成。

这首诗把身处异国的孤独、苦闷渲染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是写的自己的感觉。黄河向东流,流到华山,就被它挡到了去路。明知返乡已经不可能,但心愿始终不能放下,表达了复杂而沉痛的心情。

这种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辞彩华丽。诗中巧用典故,蕴藉而深沉。但也时露宫体诗的痕迹。

这首诗对北方的风光景物和军事活动描写十分生动,具有浓厚的边塞诗的特点。诗中运用典故,以汉朝的故事来表现当时北方的情况,非常贴切。

庾信对诗体的发展也有贡献。他有《寄王琳》等五十余首五言四句小诗,对五言绝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有《秋夜望单于雁飞》等诗,已是唐人七绝的雏形。

07 庾信的赋和文

诗以咏怀为代表,庾信在南朝时就以赋见称。他的《春赋》融入较多的七言诗句,风格清新绮丽。到北方后,环境的变化,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有《小园赋》、《枯树赋》、《哀江南赋》等名篇。今存八篇,都是骈赋。

《小园赋》:

《小园赋》是抒情小赋,赋中先写长安住宅小园的简陋、荒芜,以衬托内心的孤独、悲凉;然后又写小园也有休闲养性之妙,但一切都无法使枯木死灰般的心灵重现生机,连花草鱼鸟也无法常乐忘忧。由此更回顾家庭历史,抒写乡关之思。

全赋虽用骈偶,但语句又自然流利,赋中多用白描手法,用典也自然贴切,使人不觉,尤精于炼字炼句,清新而隽永。

《枯树赋》:

《枯树赋》假托殷仲文对庭中枯树发表感慨,写出了国破家亡、羁旅异乡的悲痛和愁思,感情跌宕起伏,风格沉郁顿挫。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一篇史诗性的作品。作者在赋中先自叙家世,写自己的祖先的家世和生平。接着写侯景之乱发生前梁朝的承平状况、统治者的享乐生活以及自己所受到的荣宠;然后,写侯景之乱中梁朝君臣的表现,揭露了他们的腐朽、昏聩与阴险、贪残,描写了社会各阶层所遭受的苦难,特别是北方军队大肆掳掠,驱赶梁朝臣民北归的情景。

整个作品规模宏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再现了梁朝的兴衰史,特别是对历史做了沉痛的反思,内容极其浓厚。赋中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对偶工整,多用典故,但由于其纪实性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人并无雕琢造作之感,反而在纷披的文采和浏亮的音节中显示出沉郁苍凉的骨气。

这篇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庾信骈文的成就以《哀江南赋序》为代表。这篇序抒写亡国破家之痛,交代作赋的原因。文中层层用典,句句对偶,带有很多语气词,造成感慨淋漓,一唱三叹的效果,与赋文有珠联璧合之妙。庾信又有《拟连珠》四十四首,内容与《哀江南赋》相似。

另外,庾信在北朝写了大量应用文字,有碑、铭、书、赞之类,都是骈体文,但其中一些作品颇具文采。南朝人本来对碑铭不重视,庾信的这些作品,也是对此类文体的发展。

特别是他在原来是辞藻华丽、对偶工整、典故繁复、文风老成的特点之上,又增加了北方的清刚遒劲之气,体现了融合南北文风的特点。

08 另一个同期的作家王褒

北朝另一个有所成就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褒。王褒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梁元帝降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时官至内史中大夫。

王褒的诗风接近谢朓和何逊,较为浅显清新,用典不多。他入北朝后安于当地的生活,“忘其羁诱焉”(《周书·王褒传》)。其诗虽有乡关之思,但缺少庾信的沉痛与遒劲。

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化用《楚辞·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富于北方的景物中融入了浓郁的乡愁。